心理工作坊丨心理剧“死亡”主题成长工作坊
德瑞姆心理广州校区2020-09-152906
平日里人们讳莫如深,更不会主动提及,因此当孩子怀着好奇和恐惧来向爸爸妈妈寻求答案时,我们开始思考“死亡”到底什么呢?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死亡”教育一直缺乏。大家都在关注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
我们害怕死亡,但我们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需要面对“死亡”:亲朋好友的离去、社会新闻上的天灾人祸、影视文学作品……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而生命学观点却认为:不知死,焉知生?
知道了死,也就知道了生死关系,也就知道了生。生命学的起点是临终,是死亡,但目的与落脚点,却是为了生,为了活得更明白,更晓畅,更喜悦安然有力量。
海德格尔说,人要畏惧死亡而领会活着。因为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让我们珍惜生命,不停歇地寻找生命的意义。
只有我们全面认识死亡,一方面才能明白,我们是用什么方式活着,此刻拥有的呼吸和心跳,对我们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才明白此刻我们深爱的人,要用怎样的方式去对待。
而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另外一种活着的方式,使得生命获得更大的观念,让“我的死亡”变成一种存在。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任何对死亡有完全觉察的时刻,都是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那情景就像试图盯着太阳看,你所能承受的是有限的。”
本次张莉莉博士的心理剧成长工作坊,就带你深刻体验一回“死亡之旅”。卸下死亡的枷锁,重新构建生命的意义!
雅各布·莫雷诺说:“心理剧是一种让你练习怎么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
心理剧(psychodrama)是由美国医学家和心理学家莫雷诺1923年在维也纳首创。旨在帮助来访者(案主)自由地表达自己,宣泄情绪,澄清问题,从而看到自己的症结,发现自己的潜能。心理剧更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咨询与治疗的方法。让当事人重回内心世界,在表演情景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发泄内心压抑的情绪,绕过语言,从画面和情境开始直达人的内心。
心理剧的创造被称之为团体心理治疗的起源。心理剧也是西方最负盛名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之一,是完成心理治疗、个体发展等等目标而设计的咨询技术,也是格式塔疗法、团体咨询等疗法的前身。
心理剧效果比别的疗法来的快,而且心理问题求助者可以在多次情绪抒发和问题再现的过程中感受到问题发生当时没有意识到的关键,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当时的场景。
(Li-Li Chang, Ph.D., C.P., T.E.P.)
ABEPSGP认证心理剧「训练师」(Trainer,Educator and Practitioner,简称T.E.P.)台湾地区咨商心理师、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师、台湾咨商心理师督导
· 2011年曾在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担任硕博班心理剧课程指导老师。· 近20年在台湾陆陆续续于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中教育大学、高雄师范大学、高雄医学大学等带领各类主题的心理剧工作坊。· 目前除大陆南京外,更受邀到马来西亚等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心理剧爱好者开设心理剧与完形课程等体验性治疗课程。· 曾担任多届台湾心理剧学会理事与监事,协助台湾心理剧治疗的训练、考试审核与推广。《创伤后压力障碍症的经验性治疗-治疗性螺旋模式》(2004)《易术--传统中医、心理剧与创造性艺术之结合》(2007)与台湾多名知名专家共同出版《灵性呼唤:十位心理治疗师的追寻之路》(2017)
张博士的特色为富有创造力,融合绘画、音乐、舞蹈等元素;对主角(心理剧中的案主)有独到的诊断力与丰富而深入的治疗技巧。训练工作坊结构清楚而富有体验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催化学员的创造能力大为提升。张莉莉老师是华人导师中最会导剧的心理剧导演,只要参加过她的工作坊,无不惊叹于她的专业、创意、细腻和温暖……张莉莉老师的工作坊非常正向和积极。她有着三十多年深厚的心理咨询功力,真正做到助人自助,大家都是带着爱和希望走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