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啦,可爱的世界。”高三女生跳河身亡,遗书曝光:大人们,别再犯这个错了!



 · 01 ·



又是一桩悲剧。
11月7日,上海,高三女生欣欣留下一封遗书,跳河身亡。
她离世的过程,有点奇怪。
好像是轻飘飘地走了,但又让人心里很沉痛。
这是个一向温柔、胆小的女孩。
她习惯晚睡。
出事那天凌晨两点,她还在熨衣服,整理房间。
爸爸看到了,特意提醒她早点睡。
谁知,没多久,她就离开了家。
之后还更新了微博。


凌晨三点,她又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没有早恋,有点不开心,就酱。”


配图是一个卡通人物坐在车上,图片中也有一行文字,“上路了,886”。
凌晨四点,她来到河边,跳进了冰冷的河水。
家人在她的房间里发现了遗书,赶紧报警。
可是,已经晚了。
上午十点,她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一个蓬勃美好的生命,就这么成了一具水中浸泡的尸体。
警方认定是自杀
欣欣的遗书,用清秀的字体,简单写了几行字:


在理房间的时候有种久违的轻松感,又有点紧张。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不能再见到熊熊了。
另外请不要指责我。
抱歉。
再见啦,这个可爱的世界。
我没有早恋,也没有作弊,请不要无端怀疑我了。
从来没有想过害人,可为什么一直不快乐?
今天下午去了市六医院,但由于缺乏生活常识,到的时候,医院门诊已经关门了。




人们推测她自杀的原因,是受了委屈,
之前欣欣在和朋友的聊天记录中,也几次提到老师无端怀疑她“考好了是作弊,考不好是早恋”。
这让她觉得过分、难过。

在微博里,欣欣还多次为别人打抱不平。
老师说一个有些胖的女生“缺乏高中生最基本的自制力”,她感到气愤,想反驳老师“缺乏人类最根本的善良”。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欣欣的敏感和超强的同理心,她同情别人的痛苦,就像自己受到了伤害一样。
“好想抱抱她们”。
一个多么温柔善良的女孩子啊。
可是,面对不期然的伤害,她自己也没能扛过去。
那几行遗言,看起来非常轻,非常平静,而事实上,在写下那几行字的时候,她内心一定翻滚着惊涛骇浪,一定压抑着剧烈的挣扎。
一个那么胆小的姑娘,要选择死亡,永远离开今生挚爱,这是多么艰难而恐怖的决定。
可她还是选择了在凌晨四点来到河边,跳进了漆黑冰冷的河水。
那些大人看起来无关痛痒的指责,在她心里,就是一个千斤巨鼎,压得她活不下去。



 · 02 ·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自杀的新闻,真的太多了。隔三差五,就有一桩。
今年4月,陕西安康的17岁高三女生,在纸条和手机上写下13个“对不起”后,失踪了。
第二天上午,她被人发现在老家房子里开天然气自杀身亡。
据说是因为模拟考成绩不理想,一时没想开。

5月。
西安一个9岁女孩给妈妈发微信,说老师布置的作文她来不及写了。
妈妈没放在心上,只让她尽快完成。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女孩留下这一句对自己的质疑后,从窗户跳楼身亡。

6月。
江苏常州的10岁女孩缪可馨,上完作文课后坠亡。
她写了一篇《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被老师批评要“传递正能量”。
加上之前曾被老师辱骂体罚,她翻过了四楼的栏杆,坠楼身亡。
9月。
湖北武汉的14岁男孩因为在教室里打牌,被老师请了家长。
妈妈到学校后,在楼道里当众扇了他几耳光。
妈妈离开之后,男孩默立了两分钟,转身跳下教学楼,身亡。


10月。
江苏泰州的高二男生跳河自杀。
在遗书里,他说自己因为“早恋”和“拒绝补课”的原因,被班主任针对辱骂。“您的辱骂,让我想撞死在墙上,您亲手毁掉了我的白月光,毁掉了我的救赎……”
这样的新闻,不胜枚举。
因为太多,我们都麻木了,觉得毫不稀奇。
但其实,正因为太多,我们才必须好好反思。
越频繁出现的事情,越必须认真重视,否则,谁能保证悲剧不落到自己身上?
所以,每一位父母,请认真看看你的孩子,看他的内心健康吗,快乐吗,有巨大的痛苦和挣扎吗?



 · 03 ·



除了自杀,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更是数不胜数。
在开头欣欣自杀的新闻下面,很多网友提到:抑郁症的门诊前,排满了中学生。

痛苦,抑郁,甚至轻生……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简单说,我觉得就是:
现在的孩子,比过去更敏感,更细腻,更脆弱,而他们面临的压力和伤害,却并不比过去少。
当柔软的孩子,遇到粗粝的现实,他们常常就无法承受。
孩子的内心,本身就是敏感、柔嫩的。
他们拥有比大人更强的同情心和感受力,也更容易感到委屈和痛苦。
被怀疑“作弊”和“早恋”的欣欣,就在微博上为那个跳楼的初三男孩说过话。

她不平于大人们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忽视。


“你又怎么了?”
“这算什么?”
“你只是青春期叛逆。”
“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而在提出这些锥心疑问两个月后,17岁的欣欣也跳入了河中。
大人们似乎总是觉得:小孩子,能有多大的事儿?
可事实上,孩子们的生存负担,并不比成年人少。
就像上面的这一桩桩让人叹息的新闻:
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被老师冤枉、体罚。
因为一点小事被家长漫骂、责打。
父母一意孤行,自己的声音永远不被听见。
大人们强势、无理,孩子再不满意,也只能听话……
比如,那个被妈妈扇耳光后跳楼的孩子,他在同龄人面前如此受辱,之后可能要承受长期非议,这无异于他的一场“社会性死亡”。
而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
他们自己肯定不愿受此屈辱,但他们不知道其实孩子更不愿意。
他们总觉得“小孩子懂什么呀”。
懂什么?
懂自尊。
他们远比大人更需要尊重、理解、信任、鼓励。
而那些放弃生命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得到这些。
所以他们才会留下这样的话:


  • “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行?”

  •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 “别再指责我了。”

  • “从来没有想过害人,可为什么一直不快乐?”


在三观尚未建立的阶段,一个孩子的信心多么容易被摧毁。
而一旦活下去的信心都没了,悲剧还会远吗?
所以,恳请各位大人,对孩子多一些同理心,不管是你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请记住他是个敏感、自尊的生命,多给他们爱和尊重,不要像个愚蠢的莽夫一样,残暴地伤害他。



 · 04 ·



上个月有一则新闻,我看后久不能忘。一直想着,如果大人们都像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孩子自杀了。
是重庆发生的一件事。
一辆奥迪车被划了,车主报警后看了视频,发现一个10岁男孩的嫌疑最大。
孩子的爸爸被找来,看了监控,发现他的孩子确实在车边逗留。
当时他问了儿子,孩子说自己没划过车。
这位爸爸没办法证明孩子到底有没有划,当场就赔了车主3500元。

爸爸没有批评儿子。
但孩子为此心情很不好,一直不开心,说自己被冤枉了。
处理案件的民警得知后,感觉事有蹊跷。
于是,他花三天时间,把监控从头到尾地查看了一遍,最后发现孩子的手一直放在口袋里,而车在进入停车场之前就有划痕了。

事情水落石出,车主归还了3500元,并面对面地向被冤枉的孩子郑重道了歉。
小朋友重获清白,瞬间轻松了。
民警特地强调:


“我就是想还娃的清白,花再多时间也要去证明。”
“如果你冤枉他的话,对他这辈子影响太大了。”



在这个事件中,爸爸、民警、车主,做得都非常棒。
他们不约而同地尊重了一个10岁的孩子。
遇到这样的大人,真是男孩的幸运。
这一次误会,不但没有破坏他对世界的信任,反而更巩固了它。
别以为这是件小事。
一场误会、一次挫折,我们大人可能不以为然,但对孩子来说,真的可能烙印一生。
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在一次次这样的事件中决定的。
如果之前所列的那些新闻事件,落到了这个幸运男孩的身上,他应该会有自信去面对和反抗,会有勇气去把他遭受的不公告诉爸爸。
因为他知道,爸爸会和他站在一起。
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事情时,请一定记得,放下你成年人的优越感,给他真正的信任和帮助。
要把他当成平等、独立的一个人来进行沟通,真正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引导他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乱下结论,给孩子留下一生的心伤。



 · 05 ·



还有一点,最最重要。
就是一定要尽力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因为这世界实在有太多艰难坎坷了,谁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会遇到什么。
我们做父母的也许可以给他足够的爱和尊重,但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爱他、尊重他,不伤害他。
他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必然会遇到误解、欺骗、指责、打压、背叛……
我们无法让他们避免这些,那就一定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
前几天,应采儿在节目里提到对孩子的教育,有段话我觉得很多对。
她说,培养孩子的“抗压性”很重要,这样他就不至于碰到一点点事,就受不了了,就爆炸了。



怎么培养孩子抗挫力?


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培养孩子抗挫力不是盲目让孩子吃苦,而是培养孩子在遭遇挫折后的“恢复力”。

“恢复力”。就是帮孩子获得应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内在力量,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是与生俱来就坚韧不拔的,也不是一生都会一帆风顺的。恢复力可以帮助孩子自信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变得更强大的能力。

孩子获得抗挫力就像堆积木一样,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一点点构建他们内心的堡垒,使其更坚韧,能够抵御外界的侵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构建恢复力。

1、让孩子感受到爱,有归属感

归属感是对人非常重要的一种感受,帮孩子建立归属感是培养“抗挫能力”,也就是恢复力的最重要的事之一。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尤其重要。

从一开始,宝宝就需要知道,有人关心她,照顾她,在她需要的时候永远都在。(所以西澳洲政府给父母的手册里,总是反反复复强调,小婴儿不会被宠坏,应该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当孩子有了这种和人相连的归属感,这种经历让他们获得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学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和他人建立关系,比如交友,恋爱。

2、支持孩子的自尊

孩子需要喜欢自己。他们从出生时,甚至在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就开始建立“自尊”了。

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呢?简单说就是,尊重他们。

他们通过了解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永远有人出现,而学习到“自尊”:他们哭时有人安慰,孤单时有人陪伴,总是有人会回应他们小小的声音。

在婴儿时期,他需要被听到,被注意到。这些小事情帮助她发展出自我意识,建立“自尊”。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知道,他们是因为他们本来的样子而被爱的。(爸爸妈妈爱你,因为你是你,你不需要成为他人)。他们需要感受到在家庭中有一席之地。

3、给孩子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鼓励孩子去挑战有难度的任务,但是当孩子在做的时候犯错或者失败时,要积极面对。这样可以教孩子下一次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比如你可以说,“没关系。我们来想想再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怎么做。”

当孩子大一些后,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比如该怎样花自己的零花钱(【心理课堂】零用钱该怎么花?教孩子树立正确金钱观),如何给自己准备午餐,给自己买东西。他们可能不会完全用你希望的方式去做,他们可能会犯错,但请给他们犯错的机会,才能真正学到新的技能。

4、鼓励孩子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有父母之外的人鼓励和支持,他们常常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这个父母以外的人可以是祖父母,可以是亲属,朋友或者老师。

当孩子逐渐长大,他的好朋友也可以给他一定支持。

内心有“堡垒”的孩子并不是不会被生活的苦难所影响,但是他们能够更好的,更有效地应对挑战,走出困境。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被爱的,也是值得爱的——不仅仅是他们表现好的时候。

需要让孩子感到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生活,教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需要让孩子感到他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很成功。

孩子需要归属感。

孩子需要父母以外的人关心他们,支持他们。

这世界总有黑暗,但也有阳光,请给每个孩子更多温暖,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End-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