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婴2次被扔下楼颅内出血,父亲强行带回家“睡一觉就好”——家有巨婴父母,如何面对?

孩子摔下楼,父母的正常第一反应是什么?


惊恐,救援,治疗,生怕孩子磕碰着。


我却看到这么一条异常新闻:


河北一名4月大的女婴,从5楼掉下,在防护栏上砸出一个大坑,生命危在旦夕。


她的父亲郑某,竟然拒绝接受治疗。


孩子在医院呆了一周,郑某就将她抱走,不顾医护人员阻拦,坚称“回家养养就好了”。





他所谓的“家”,是一个杂物乱堆,满床霉斑,满地脏灰的屋子,找块干净的地儿都够呛,根本不适合养护婴儿。





但他自称:学过婴儿护理和中医,能够治好孩子。


还信誓旦旦地说“医院细菌太集中,家里会好很多”


是真的这么觉得,还是为了省医药费,揣着明白装糊涂?


为了找到答案,我发现两个细节:


  • 一是邻居说,这已不是女婴第一次坠楼。三个多月前,她就摔下过一次,侥幸没死,郑某就认为啥事没有,放任自流。


  • 二是为了“吸收天地精华”,郑某平时不给她穿衣服。隆冬寒冷的天气,孩子冻得浑身发紫也没不管。


由此可见,郑某不是坏,不是傻,而是心理异常


不但对育儿的理解,完全构建于臆想之上,而且言行和现实脱节,荒诞得离谱。



 · 01 ·

“巨婴父亲”主宰下的悲剧家庭


新闻曝光,女婴的命运引发全网担忧。很多人前去帮助她,其中一名志愿者写下看护记录:


郑某态度配合,亲切接待,只是不让别人触碰女婴,包括换尿布,换衣服和盖被子。


他表现如同慈父,但有意隐瞒事实。


当志愿者问起孩子病情,郑某回答:


“医生说问题不大,脑部出血可以自行修复。”


可他拿不出病例记录,只说自己“没有带回来”。


志愿者想加郑某微信,他以“不用微信”拒绝。随后志愿者发现,郑某手机安装了微信,还加了密码。


他在撒谎。可为什么,以什么动机撒谎?


不得而知。


志愿者只知道,郑某痴迷中医,家中满是中医书,给女儿喂壮骨颗粒和薏米粉;




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犯病时将孩子丢出窗外,导致坠楼,还曾有拿刀砍人的记录;


妻子被强制送医后,郑某有时出门看望她,就锁上门,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


讲到这里,他还劝志愿者“她不会动的,你们大可放心”


言谈举止相当自信,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中。对待志愿者,也几乎有问必答。


唯独不肯送孩子去医院,给钱都不肯,还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孩子用不着去医院”





他越友善,藏在这友善之下的异常思维,那股说不出的古怪气息,就越让人胆战心寒。


邻居告诉志愿者,这对夫妻还有过一个儿子,儿子出生半年后,因为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去世了。从那以后,她们就觉得郑某很古怪。


他总是平和地面带微笑,但教他育儿,不听;

劝他给孩子穿衣服,不听;

请他把妻子送到精神病院,不听。


如同一名偏执的巨婴,对自己异常的言行,没有丝毫自知之明,还试图闭上眼睛,假装看不到对自己不利的部分。


万幸,政府一直在关注这件事,所在街道第一时间承担了孩子的医药费。






目前孩子母亲已被送进精神病院,孩子将由父亲抚养。



 · 02 ·

什么是巨婴父母?


王尔德说:“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感到愉快这一点上,都出奇地吝啬。他们粗暴夺走令孩子愉快的事物时,还不忘加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


面对子女,他们只爱听一套说辞:


  • 我是对的,你听我的;

  • 我错了,我付出更多,你还是得听我的。


显然,“付出”和“对错”不能划等号。


但在巨婴父母眼里,付出越多,他们越正确。即使三伏酷暑给孩子穿棉裤,热死了孩子,也是“为他好”。


当真是为孩子好吗?当然不是。


“为他好”背后,藏着一个心愿:


通过孩子的认同,获得安全感,继续待在那个安全荒诞,唯我独尊的自我世界。





我有一位青少年来访者,他恨母亲,因为她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即使孩子遭遇猥亵,身心受创,母亲还是像没听到一样充耳不闻。


面对面咨询后,少年母亲告诉我:


她以为儿子被猥亵,是她的幻觉。


她是一个苦命的女人,丈夫家暴,没有工作,现实太过残酷,为了保护内心,她构建出一个虚拟心理世界安放自我。


在虚拟世界里,她听不到不顺心的意见,感受不到受伤的疼痛,她认为吃什么对孩子好,即使孩子再三要求“不爱吃”,还是会买来做,而且始终不记得孩子讨厌吃这个。


善忘,自恋,执迷不悟,与现实严重脱节,怀抱荒谬想法过一生,是巨婴父母的特征。


正常人多少会有点自恋,但巨婴父母的自恋,占据内心统治地位,以致事不顺心就情绪失控,打骂宣泄。




知乎一名网友说,他父亲想买马桶,他请父亲量好马桶尺寸,没想到父亲突然生气:


“买马桶为什么要量尺寸?荒谬!”


他告诉父亲,所有人买马桶都需要量尺寸,并举出现实中的例子。原以为事实摆在眼前,怎么也得服气。


但父亲竟然拉黑了他。


当天晚上还打来电话,大骂他一顿,逼他低头道歉,承认自己无知。


从网友父亲的情绪反应,我们能读到一则信息:


“在我的虚拟世界中,我是全知全能的,若你发现我有无知的一面,那都是你的错。”




半岁孩子闭上眼睛,世界漆黑,就以为别人都看不见他;


半百老人躺在床上,虽醒装睡,就以为别人都叫不醒他。


如出一辙。


子女能够成长,巨婴父母却不能。


他们出生6个月后,环境剥夺了安全感,他们饥饿,恐慌,焦虑,压抑,濒临崩溃。


唯一能让内心好一点的方法,就是切断自我和现实世界的链接,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对真相不听不看不闻。


“我开心,别人就应该开心;我不开心,那都是别人的错。”


童年如此,成年如此,为人父母之后,依然如此。


他们幸福的触角,从来都没有伸向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的子女,也就从未走进过他们内心。



 · 03 ·

如何面对巨婴父母?


巨婴父母的子女,常让我看到同一个心理特征:


太容易对人产生共鸣,对事物抱有共情。


他们强烈渴望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一旦受到外界不好的评价,就会异常难过受伤。


就好像浮萍,一会儿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一会儿为他人的愤怒而内疚,被外力推着飘来飘去。


可一问起内心真实想法,就无比“迷茫”:


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做什么,渴望什么,厌恶什么……


一旦遭受指责,无论对错,都会感到无尽自责,仿佛发现这个错误,本身就是个错误。




和迷茫的心理状态相反的是,巨婴父母子女的社会功能,往往很早得到发展,洞察力强于同龄人。


他们从小唯唯诺诺,成年后善于发现他人优点,自尊也较低,心甘情愿做烘托花朵的绿叶。


但是,擅长不等于喜欢。


他们擅长,是因为父母把他们当成“垃圾桶”,宣泄负面情绪,导致他们小小年纪,承担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迫不得已早熟。


但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早熟变为“成熟”,他们开始学着为自己负责。


  • 尽早独立,搬出父母家,避免被卷入情绪泥沼;

  • 逢年过节走亲戚,客气礼貌,用最理智的一面面对父母……


如果道理都懂,却无法对自己负责,请先放过自己。


你不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找一个出口,而是在为父母无法链接,无力进入的现实世界,找一个缺口。


可父母的缺口,必须靠他们自己打开。

你的出口,父母也苦等不来。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无论在哪里,这都是真理。


所以亲子之间,感情可以很深,交情可以很浅。


时代只会帮助顺应它的人,如果你想拥抱更大的幸福,后代胜于前代,在心里对父母大声说“NO”,就是必修课。


你在成长,在飞奔,在超越,而父母停滞不前。


对沉溺于自我世界的父母而言,你未来可期,遥不可及。


这不是对父母的背叛,而是你应得的“成长”。


人生的马拉松赛场,选手不论出处,枪响之后,所有人都要狂奔。


无论你是小孩,是成人;是子女,还是父母。


若想前进,终将学会独行。


-End-


关于作者: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