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小时候的境遇是好是坏,都或多或少会左右孩子长大后的心境和人生走向。而孩子能否有个快乐的童年,又是否能健康顺利地成长,父母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1962年,出生在中国台湾的纪宝如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她的父母总共生了7个孩子,和她一起出生的还有一个龙凤胎的哥哥。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龙凤胎”里的女孩,是不吉的,她的出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小时候的纪宝如爹不疼娘不爱,从小只能被丢给本就不富裕的奶奶。看到同龄的孩子津津有味的吃着棒棒糖,她只能远远地看着哭。能吃饱饭就不错了,那些童年里幸福的小玩意,于她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个大家都嫌弃的“小灾星”有一天会摇身变为“小明星”。当时,台湾有一个剧组在奶奶家附近招一个会演哭戏的小演员,薪酬不菲。奶奶想到了总哭哭啼啼的纪宝如,于是就带着她去试试。导演让她10秒钟落泪,没想到颇具表演天赋的纪宝如演起哭戏来不仅梨花带雨,还收放自如,导演一下子就相中了她。
纯净又稚嫩的声音能抓住每个观众的心,这首歌也成了当年最受欢迎的家庭亲情歌曲之一。可爱的外表,动人的演技,再加上甜美的声音,纪宝如一时名声大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星。“成名要趁早”这句话放在任何年代仿佛都是“真理”。70年代的影视圈,小童星稀缺,长得好看又会演戏的小孩更是难得。一时间,纪宝如的戏约、广告约、唱片约纷沓而至,许多演艺公司都愿意找纪宝如合作。纪宝如的名气越来越大,片酬也是越来越高,短短几年,纪宝如就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穷苦的现状。
“歌是唱给别人听的,却无法安慰自己,我小时候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因为成名后的纪宝如,在父母和奶奶眼中只是一棵摇钱树。如果只是一棵普通的摇钱树,纪宝如的童年也只是比别的小孩更辛苦。毕竟,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已经逐渐褪去了青涩的模样,再继续扮演小孩,观众们也不会买账。并且,从小为了赚更多的钱,她上学时间都用来演戏,同龄人都在学习的时候,她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台词都是姑姑念一句,她跟着念一句。更谈不上有什么演技。她哪里知道什么演戏的技巧?哭戏都是本色演出,只因为童年的不幸福,太想念爸爸妈妈,才会深情流露,感动观众。她不愿意放过这个“挣大钱”的孙女,觉得纪宝如不火了的原因是她长大了,而观众喜欢的是那个童真稚嫩的纪宝如,是永远不长大的纪宝如!担心她失去“可爱”后无戏可拍的奶奶,由此产生了一个改变了纪宝如一生的想法:奶奶在和纪宝如父母商议后,将纪宝如强行带到医院注射了“抑制生长针”!就这样,年仅13岁的纪宝如,永久地失去了长高长大的权利。虽然她的年龄在一天一天的增长,可身高却永久的停留在了149cm。在父母和奶奶的“操纵”下,纪宝如一如既往的保持着“童星”的模样继续演戏、唱歌。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众多台湾媒体会用“悲惨”这一词来形容她的童年。看着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自己却像个小孩子一样,自己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特别的自卑,曾多次想要自杀。因为这些事情,也让自己对父母,对奶奶,对原生家庭痛恨无比。从小缺少父母疼爱的纪宝如,19岁的时候选择了比自己大9岁的男人余龙结了婚。渴望亲情陪伴的她,婚后没几年就接二连三的生下了3个孩子。可童年的经历让她根本不懂如何维系一段感情,经营一个家庭。再后来,丈夫余龙出轨了,没过多久意外的死于一场火灾。大儿子因为家庭的变故患上了抑郁症;二儿子流入不良少年的圈子,吸了毒……只有小女儿像个小大人一样不离不弃的照顾陪伴着妈妈。因为父母的愚昧和奶奶的贪婪,纪宝如葬送了自己最美好的童年。她被家人过早地拉扯进利欲熏心的社会,走上一条本不该她走的道路。纪宝如就如同一颗早熟的果实,还未真正长大,就赔上了一生。这个世界有很多愚昧、贪婪、歹毒、心胸狭隘、狡诈多疑、好高骛远、胆小怕事、暴躁鲁莽、仗势欺人的人......
难道他们做了伟大的父母,这些劣行和缺陷就一夜之间消失了吗?
并不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自己孩子面前最真实地展现着,身体力行地传递着。
“智力是天生的,而性格是后天可为的。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性格的孩子,大方向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走向。知乎有一热门话题:“怎么判断孩子未来是否会幸福?”“只要你的孩子性格自信乐观,未来基本废不了,毕竟心理学家杰克霍吉说‘性格决定命运’;
遗憾的是,太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欲望,生生地嫁接到孩子身上。但不管是什么,他们都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自己的童年和童真。纪录片《性格的真相》经过科学求证后得出结论:“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到50%,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环境。”高质量的养育,尤其是在一个人童年成长时期,获得的亲密接触越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内心更平和,更容易塑造乐观向上的性格。
父母缺席的童年、冰冷的家庭环境、曲折的成长经历……都可能会让原本闪烁的金子变成暗淡的铅块。
什么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会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会对孩子提要求,对孩子冷漠,缺少教育孩子的热情。这样的父母营造的是令人绝望的冷暴力环境,会导致孩子消极没有安全感,自控能力差,以及其他不良心理特征。“妈妈总是情绪不好,总会自动切换到无视我的状态,跟她说话,不理;给她买东西,不要;向她献殷勤,直接走掉。那种感觉太可怕,每次想起都不寒而栗,就像有一把钝刀,在身上不停划,不会流血,但痛感很真实。”这样的环境之下,她变成了讨好型性格,不敢表达,畏难人际关系,总是唯唯诺诺,又爱钻牛角尖,害怕犯错,总担心自己被别人讨厌。
从小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无条件满足孩子要求,却很少对孩子提要求。这样的父母营造的是没有底线的放纵环境,孩子容易自私任性,没有价值感,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容易出现更多问题。还记得曾轰动一时的“48岁高材生在家啃老”事件吗?七旬阿婆,在酷暑的夏日,天天奔走于街头,帮儿子找工作。而她那年近5旬的儿子,却在意气风发之年,心安理得地窝在家里当蛀虫。
记者采访过程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记者:“那是你养着他?”
阿婆:“嗯,我养着呢。那他不干,我也没有办法。”
记者:“他是不愿工作,还是想好好工作但不愿找?”
阿婆:“他能工作,他能干的,但是他没有特长。”
短短的几句问答里,不难看出,阿婆的溺爱和无奈。
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并未意识到过高要求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且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孩子。这样的父母会给孩子营造压抑封闭的成长环境,孩子容易形成自卑、焦虑、对抗、退缩、依赖等不良性格特征,社交技能较差,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不应该被强行的困在成人世界的牢笼里,他们应该看到的是五彩斑斓,广阔的世界。而我们当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时刻检验并教育自己。版权说明: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最贴心的科学早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