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5889
又一个悲剧发生了!
最近看了一条新闻,是说一个江西新余11岁的男孩,因作业没写完留下一封遗书就在家里跳楼自杀,抢救9天后去世。
随后,家长黄先生找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协商此事,希望学校重视此事并补偿10-20万,但未取得有效沟通。校长表示,他们对男孩的死深表痛心,师生们也有捐款,但此事与学校并无关系。
据了解,该男孩平时就很不爱学习,成绩也乏善可陈,但是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责骂,自己时常抱怨作业压力太大,自杀前也称自己“真的撑不下去了。”
从遗书上看,孩子很可能生前患有抑郁症,起码有抑郁的倾向。
所以,作业做不完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平时压抑许久却被父母忽略的抑郁情绪,也许才是害死孩子的罪魁祸首。
受抑郁症困扰的孩子,越来越多
新闻中的男孩,只是其实一个受抑郁困扰而不幸选择自杀的孩子。
根据近年来的报道,孩子因抑郁症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
四川泸县一名才15岁的女生因抑郁症,从25楼一跃而下,当场殒命;
东莞15岁少女,患有中度抑郁症,冲向马路撞车自杀;
洛阳17岁少女,因患心理疾病,带着10岁妹妹跳水库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3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高达20多万,其趋势逐年上升。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觉感叹:
抑郁的可怕正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死亡离孩子有多近,也许就在下一刻。
根据临床精神科研究,自杀是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会经常感到心境低落,低落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觉得前途渺茫,随着病情逐渐加重,重到一定程度后,患者会非常痛苦,感到自己是个有罪的人,想要用死来解脱,从而产生自杀的念头和冲动。
然而,孩子并不知道抑郁症的严重后果,即便觉察到自己有抑郁倾向,也更多地选择了逃避。
因为如果孩子承认自己患有抑郁症,往往得到的可能不是安慰和开解,而是诸如“矫情”、“软弱”之类的指责和鄙夷。
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种病耻感,让孩子们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将抑郁症变成独自吞咽的痛苦。
自媒体「抑郁研究所」曾做过一份调查,根据318份病友的反馈得出:81.41%的子女不愿意和父母倾诉,因为即便和父母说出实情,也得不到理解。
所以孩子不愿意寻求帮助的情形下,导致病情延误,严重的话还有自杀倾向。
然后,孩子更深的困扰和恶性循环,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内部。
比如,有些父母从不把孩子的需要和情绪当回事,更不想承认和面对孩子患有抑郁症。
就算知道孩子得了抑郁症,也会感到诧异:“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还会得抑郁症?”
可是,父母很多时候万万想不到因为孩子的隐瞒和自己的不够重视,很可能给孩子走向悲剧埋下了隐患。
孩子的抑郁情绪为什么总是被忽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有半数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未被发现,也没有得到治疗。
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15-19岁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第四大原因。
所以,父母忽视孩子的抑郁情绪,往往推使孩子的病情走向恶化,甚至变成残疾等严重的疾病,或者发生自杀行为。
父母为什么总是容易忽视孩子的抑郁情绪呢?
首先,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现在太多的父母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你不好好学习就会落后,以后就会过上很贫穷的生活”、“你不用功努力,就给我们丢脸了”……
父母有些时候因为过于操心孩子的未来,也可能太看重自己的面子,所以表现出来就对孩子有种“功利心”,一心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孩子也许难以面对学业的压力,也许很害怕老师父母的责罚,但是因为父母自身的忽视,这些都没有被看见,孩子积压在心里就成了抑郁。
其次,对孩子惯用打压和贬低,还以为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微博曾经有个调查,从近两万条评论中,将包含「爸」「妈」关键字的评论筛选出来,然后通过 Google Cloud 的情感分析API,得出了评论的情感分布。
结果显示,当提到父母的时候,孩子负面情感出现的频率远高于正面情感。
网友频繁提起父母的“打击”、“辱骂”和“贬低”,伴随这些伤害而来的,是孩子的自卑、压力和焦虑。
有些中国式父母其实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以为经过自己的打压、批评,孩子就会听话学乖,以后长大了也更能适应社会。
但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并不太妥当,长期在父母打压贬低下长大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比其他孩子更自卑、敏感,也更容易患得抑郁症。
然而,父母很多时候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这种不当的教育对孩子造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影响,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一些情绪不稳定,抑郁症状的时候,也没能注重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压力。
比起打压式教育,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如果父母给的理解和关爱足够多,孩子也不至于患上抑郁症。
用关爱滋养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跳出抑郁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哈洛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和关怀,而非食物。
也就说,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要满足孩子对爱和关怀的需求,这样孩子就能够在感受到父母存在的情况下,心智得到健康的发展。
所以,父母如果能转换不良的教育方式,把过分盯住孩子学习成绩的注意力,转移到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就能帮助孩子避免或跳出抑郁的困扰。
1、不要过多投射自身的焦虑,及时给予孩子肯定。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投射了自身的焦虑。
比如,自己当初的理想没有实现就施加压力让孩子去努力达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怕走出去没面子,就焦躁不安地催促孩子学习……
然而,这种“鸡娃”的焦虑投射给孩子,他们的身心就会承受沉重的包袱,感觉自己时时被父母的焦虑和自身的压力所裹挟,而感受不到内心的快乐。
所以,父母可以试着控制自己焦虑的情绪,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对孩子所完成的任务多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样孩子接受的正面情绪就越来越多,心里也会得到越来越多阳光的滋养。
它们可以直接被孩子吸收到内心深处变成一种力量,去转化成可实现的东西,让孩子生活得更积极乐观。
2、多采取正向沟通,回应孩子情绪背后的呼唤。
孩子有些时候的表现可能不令父母满意,但如果父母由于自身的焦虑,随意对孩子发脾气或者打骂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很多负面感受和情绪,并且也未必就会如父母所愿地去改变自己。
所以,尽管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也要尽量采取正向沟通的方式,以温和的态度去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或者设法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正向的改变才可能发生,孩子也不容易囤积太多负面的情绪。
父母给孩子的爱,还要体现到有心捕捉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上。
比如,孩子厌倦作业,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责骂孩子,而是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找出孩子厌倦作业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如果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没有被看见,就会误以为父母眼里只有自己的成绩,而没有对自己的爱,无形中就对父母产生了对抗情绪。
3、学会觉察孩子的抑郁情绪,及时给予援助。
有抑郁情绪的孩子,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症状,比如:
食欲降低,厌学,对生活缺乏热情;
本来活泼好动,突然变得寡言少语;
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剩;
情绪非常不稳定,忽悲忽喜等等。
父母要学会鉴别这些抑郁的症状,尤其是父母在责骂孩子过程中,如果孩子情绪过于激动,更要给予高度重视。
只要平时生活中父母足够细心留意,就不难察觉孩子的抑郁情绪,一旦有所察觉就要采取办法及时给孩子足够的援助。
自己不清楚如何帮助孩子的话,可以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医生,给到孩子专业的帮助。
已故的生命无法挽回,希望其他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爱和温暖。
相信父母阳光般的爱,足以驱散孩子内心抑郁的阴霾!
-End-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