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22岁的女孩和父亲、哥哥开车乘渡船回乡。气急之下,女孩拉开车门,冲过围栏,纵身一跃,一头扎进了滚滚江水。然而,就在女孩跳江的下一刻,惊慌失措的父亲,也毫不犹豫,飞身跳进了江水,想要救起女儿。难以想象,父女任何一人发生意外,留下的那个人,要如何承担失去的代价。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和孩子,明明深爱,却永远互相伤害?为什么,我们总把最负面的情绪,宣泄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教育,总是忽略了人命攸关的那一课——情绪教育?于是,将一切反常归结为孩子的任性,因而情绪失控常常引发“战争”。无数家庭和孩子,就毁在了这样的“情绪失控的战争”里。
2019年一个平常的夜晚,卢浦大桥上,一辆车突兀地停了下来。一个17岁少年打开车门,直接跳下了车水马龙的大桥,当场丧命。只留下痛不欲生的母亲,和旁人对母子俩最后对话的猜测。但很少有人想过,这个少年选择放弃生命那一刻,她在情绪风暴里经历了什么。事实上,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强烈情绪时,他们面对的无异于狂风巨浪,单薄的人生经验,很难支撑他们做出有效应对。如果父母再无法给出帮助和疏导,孩子就会被情绪吞噬,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2020年6月,江苏一位五年级女孩,在学校上完语文课后从教学楼四楼坠亡。事后,人们才知道,语文老师曾经掌掴这个孩子,还在她的作文本上给出了诸多负面评价,并在课堂上不止一次地当众批评女孩。其实,这种种悲剧的背后,都是孩子面对情绪的无所适从。神经科学显示,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大脑经历种种种变化,七八岁左右,孩子开始拥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然而,大脑中负责理性功能的前额叶,却要到25岁左右才会发育成熟。因此,在理性脑成熟前,情绪,就是孩子一切行为的总指挥。如果想不出方法,排解心中积压的情绪,孩子很容易被种种情绪逼向孤立无援的绝境。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有情绪”似乎就是一件错误的事。一个好孩子,一个乖孩子,一定是不爱哭,不爱闹,不爱发脾气,不会有坏情绪。于是,从小到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过父母这样的告诫:
情绪,是一个人对事物的下意识反应,不分好坏,也不会无缘无故就自行消失。当我们排斥他、打压它,它就会藏得更深,然后以更有破坏力的形式摧毁我们的生活。一味地想让孩子克制压抑所有情绪的表达,很可能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下意识地压抑情绪,变成了“讨好型人格”,另一种则是“在沉默中爆发”,动辄就失控。她曾经在微博上分享过自己罹患抑郁症的经历,并感慨道:“我要爱自己多一点,有脾气要发出来。”马思纯说,自己从小到大,父母给的教育都是“要乖、要听话”,于是她一直习惯于宁可委屈自己,也不麻烦别人。最夸张的时候,连想上厕所都不敢和司机说,生怕对方因此觉得麻烦。久而久之,她那些憋回去的情绪,成了挥之不去的敏感、焦虑和隐形的心理负担。当情绪无法表达,压在心底,等到爆发那一刻,要么伤人,要么伤己。
而情绪掌控能力的高低,主要看小时候孩子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一个情绪从未被接纳过的孩子,是很难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去掌控情绪。孩子发脾气、闹情绪时,正是最需要父母的时刻,也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机会。与其粗暴阻止,不如把这个过程当成情绪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体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当时,小女孩红着脸一言不发,显然不想搭理爸爸,但老爸却是耐心地开导着女儿。他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你不一定非得要开心,也不必强迫自己,但重要的是,你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里。”随后,这个老爸又说道:“对于生气这件事,你要接受它并且尊重它,你要学会放下;但如果你做不到,那就顺其自然,我们依然爱你。”“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时间太久就会出问题。”最后,老爸还对女儿给出了“发泄情绪”的建议:“你可以大声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你可以跺脚,只要能摆脱坏心情,你想做这些都可以。”短短几分钟,先让女儿学着接受情绪,再到尊重女儿的想法,最后又告诉孩子疏解情绪的方式,堪称一部情绪教育的教科书。其实,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女孩一定感受到了来自父亲深深的爱。我们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动不动就情绪低落,其实游戏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情绪、释放情绪的方式。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扮演老师、医生等角色,通过最简单的角色互换,让他们有机会通过“情绪转嫁”来舒缓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例如,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在打针之前,和孩子玩上几次扮演医生的游戏,扮成医生的孩子追逐躲闪害怕的父母,用游戏化解他们内心的害怕。而对于年长的孩子,让他们当一回“家长”,感受一下社交中的强势地位和“安抚孩子”的重任,他们反而会发现,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不值一提,人人都会有无法掌控的事情。这种游戏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玩”,而是告诉孩子,在家庭中一切都可以沟通,事情再难,爸妈也会在你身后。心理学上,有个很著名的理论:踢猫效应,揭示了坏情绪的传染过程。当一个人坏情绪袭来,潜意识会驱使他向比自己弱小的群体发泄情绪。然后,坏情绪会沿着强弱关系渐次传递,形成一条坏情绪传递链。这样,那个无处发泄,最弱小的“猫”,就会成为坏情绪最终受害者。很多时候,一个家庭中,孩子的负面情绪,也会来自父母的传导。就像“踢猫效应”所揭示的,当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的爸妈回到家中,幼小的孩子往往成了“出气筒”。所以,要想让孩子面对情绪游刃有余,爸妈首先要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到位。当爸妈们能看到自己的脆弱、无奈、悲伤、愤怒,才能更好地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情绪感同身受。而当爸妈真正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时,孩子所谓的“不完美”才会被接受。让情绪在家庭中自由流动,双方才能真正实现“情绪自由”,而这也能建立更亲近的亲子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面临种种负面情绪,比如悲伤、比如委屈、比如愤怒……而这所有的悲伤都该被看见,所有的委屈都该被宽慰,所有的愤怒都该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