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5岁女孩“暴打”母亲被全网怒骂:谁能看见她的伤?

#01

这几天全网刷屏的一个视频,看完令人愤怒又心痛。


 
江苏常州。
 
熙熙攘攘的街头。
 
人群中围着一对母女,女儿坐在母亲的电动车后座上,披散着头发,疯狂地对骑车的母亲推搡,怒吼。



她歇斯底里的声音,引来了无数围观的群众。
 
有人斥责,有人劝解。
 
但依然无法令女孩的行为有所收敛。
 
她不断地推着妈妈,看起来蛮横而失控。
 
而她可怜的母亲,却始终不发一语,跟身材高大的女儿比起来,显得更加弱小而无助。
 

这一幕,在这个寒冬中,对比尤为强烈。


有人都愤慨不已,对这个女儿的做法怒不可遏:

 
一定是平常被家里惯坏了,才会这样恃宠而骄!这样的人一定是缺教少养!
 
说真的,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我的内心跟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是怎样的铁石心肠,才会对母亲下此狠手?
 
母亲养育你这么多年,竟然得到的是这样的回报,你的良心到哪儿去了?
 
然而,当我了解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之后,却有些悲哀,甚至对这个女孩恨不起来。
 
据知情网友爆料:
 
这个女儿今年15岁,因为一直想要一个手机,于是跟母亲商量,自己出4000块钱,剩下2000块要母亲赞助,去买一个心爱的新款手机。
 
母亲答应了。
 
于是,女儿利用假期打工攒钱,终于挣到了4000元。
 
正当她欢天喜地,和母亲一起去兑现承诺的时候,母亲却半路反悔了。
 
因为她听别人说,旧手机修修还能用,何必浪费钱去换个新的?
 
听此消息的女儿,心中的委屈和愤怒,是不言而喻的。
 
明明已经答应的事,怎么能说变卦就变卦?
 
但,这还不是导致她崩溃的最直接原因。
 
母亲不买手机也就罢了,甚至还为了逼女儿就范,不惜在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让别人对女儿花高价买新款手机的行为指指点点,当众羞辱她。
 
甚至她企图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女儿把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4000元也给她。
 
原本内心就极度委屈的女儿,面对太多的指责和打击,顿时有些情绪失控
 
记住:此时她的诉求并不是买手机了,而是赶紧离开这里,停止别人对她的羞辱,她很怕别人的指责,让母亲载着她赶紧走。

可是她的母亲呢?
 
就是停在那里不动,让大众数落她,嘴巴还一直念念叨叨,最终女孩情绪失控爆发了,将自己的愤怒全部发泄在母亲身上。
 
于是,就有了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那一幕。
 


这件事,让太多人看后沉默。
 
女儿有错吗?
 
有错。
 
她错在情绪失控,不应该当街暴打母亲,让她承受身体上的伤痛。
 
可是,错全在她的身上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
 
这件事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母亲的身上。
 
答应女儿的事,却出尔反尔,这是她的第一个错误。
 
作为一个家长,要么就不给孩子承诺,但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情,不管怎么样,都要做到。

这关乎一个母亲的尊严,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其次,女孩的愿望没有达成,心里委屈,但此刻,她不希望这样私人的事放到大街上去讨论,不希望别人来羞辱她,她对母亲说的是“走不走”而不是“给不给”。
 
但母亲最不应该的,就是利用周围人的口舌和羞辱来迫使女孩就范和妥协。
 
所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在内心极度的气愤和委屈下,她终于失去理智,情绪全部倾泻在母亲身上。
 
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做“反应性虐待”
 
就是看起来你像是那个有暴力倾向的人,或者是那个疯子,但是只有你知道你是被对方逼出来的。
 
就拿这个事情来说,所有人都在怒骂这个女儿,所有人看到的都是那个暴力失控的女儿。
 
可是,谁又知道她被母亲伤害得有多严重?谁又看得到这个女孩的伤?


#02



我为这个母亲感到深深的悲哀。
 
因为,她根本没有意识到,家长的言而无信,违背诺言;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一个母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外人去羞辱自己的女儿,更是亲手将女儿越推越远。


母亲看似沉默无辜。

 

但恰恰是她的冷漠、不作为和不回应,才把女儿推向了崩溃之地,绝望之境,羞辱之央。

 

这才是这场母女战争的深层逻辑:

 

母亲用冷暴力,逼女儿情绪失控,故意让女儿跌落被围观的恶意中,遭受舆论的审判。


她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听不见孩子的呼救,更不去伸手把孩子从恐慌中解救出来。

 

她借助众人的恶言,恶狠狠地惩罚自己的孩子。



就在今年4月,浙江温州发生了一件事。
 
两个上五年级的小女孩,在学校一直是最好的朋友。
 
她们想让父母也见证这一份友谊,于是跟父母约定,陪同她们去对方家里玩。
 
家长们欣然应允。
 
但是,到了约定的那天,却爽约了。
 
从期待到失落,从欣喜到愤怒,这两个女孩,竟然牵手走向了四楼的雨棚,想要跳楼轻生。

幸好救援人员及时赶到,这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事发之后,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可真矫情,一点点小事就受不了,脆弱到要跳楼。
 
可是,我有理由相信,这一次的爽约,只是导火索。
 
也许,在这之前,有太多次的违背承诺,对孩子说的话漫不经心。
 
当积攒了太多的委屈和愤怒之后,孩子内心的情绪,就会像一把利剑,他们不会伤害别人,只会把矛头对准自己。
 
日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是空欢喜。
 
试想,当你为了那一个约定,全力以赴,努力奔跑到终点的时候,却发现,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谎言。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会崩塌成什么样子?最亲密的人都欺骗你,你又该去信任谁?
 
社会学家林·扎克说:“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来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骗,足以压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太多的父母,以爱之名,做着“行骗”之实,让孩子在谎言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刺伤,直到最后,他们再也不相信他人。
 
这才是我们教育中,最大的悲哀。



听说过一个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妻子说完便忘记了。
 
不料,曾子却真的把猪给杀了。

妻子又惊又怒,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煮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了呢?”
 
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说到就一定要做到。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不大明白,也跟妻子一样觉得曾子是小题大做。
 
可是,当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明白:跟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说的话被重视,被听见,被人妥善安放,他们的内心,就会建立起一种极大的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将会陪伴孩子的一生。
 
以上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点,而第二个点想说的就是:千万不要当众羞辱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自尊的。
 
那个在江苏街头被女儿怒吼的母亲,她最狠心的一点就是,当众伤害女儿自尊。
 
她没有打骂女儿,她只是在人前扮演了一个弱者的姿态,让舆论对女儿指指点点,借他人之口,对女儿施压和羞辱。
 
那一刻,女儿之所以崩溃,也是因为正处于敏感时期的她,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一句话:
 
“想要摧毁一个孩子,就当众出他的丑,当着外人的面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深以为然。
 
那个在教学楼前被母亲掌掴的武汉少年,之所以跳楼,是因为母亲的那几巴掌,将他脆弱的自尊在同学面前给碾碎了...
 

那个被逼着在街头当众跪下的孩子,他的自尊也随着下跪那一刻碎在地上。
 


太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羞辱就羞辱。

可是他们忘了,他们的孩子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尊,也有个性,也值得被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原本应该建立的是正向的连接,可太多的情况是,父母在这头,孩子在那头,中间隔着的,是绝望的沉默。


#03



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分享了一张图片。
 
一位父母在电梯口贴了一张寻物启事,寻找孩子丢失的一本卡册,寻物启事的最后写道:这是孩子攒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爱的东西,如果您捡到了,请及时联系我们,非常感谢!
 


那只是一本很小的奥特曼卡册,可那却是父母对孩子一份沉甸甸的爱。
 
很多网友看后内心暖暖的:这样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真的很有爱。
 
他们没有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心爱之物,不管这个物件是什么,他们都像珍视成人的礼物那样,给予最大的尊重和善意。
 
他们把孩子,当成了大人,至少在人格和爱好上,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
 
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好的样子。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敬爱自己,可是你自己首先尊重孩子吗?
 
在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你简单粗暴地说:一边儿去!你懂什么?
 
在孩子因为搭建积木弄得满地狼藉的时候,你愤怒地踹走了他辛苦搭建的一切。
 
你在用行动告诉孩子:ta心爱的东西不重要,ta的快乐和感受不重要,你通通都看不到。
 
你看,你把孩子的尊严碾碎了,掰断了,践踏了,还希望孩子尊重你,敬爱你,把你高高捧起。
 
你说,这可能吗?



#04



前不久自杀的25岁摄影师鹿道森。

他在遗书中悲伤地写道:“不管再怎么受伤害,内心里还是渴望被爱。”




同时,在很多心理咨询案例中,有很多雷同的因素。
 
一个原生家庭糟糕的人,哪怕20多岁、30多岁、40多岁,已经结婚成家生子,依然非常痛苦地说,父母如何遥控操纵他(她),无度压榨他(她),自私剥削他(她)。


心理学界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一开始,心理学家让母亲与几个月大的婴儿,进行正常的亲密互动。妈妈看着孩子的小脸,摸着孩子的小手小脚,咿咿呀呀说着什么。


 



尽管孩子不知道母亲在说什么,但看到母亲的笑容,孩子就非常舒展,非常开心。
 
●接下来,母亲按照心理学家的要求,开始面无表情。




●坐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很快察觉出母亲的不快,想要做动作吸引母亲注意。
 
婴儿试图与母亲互动,但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孩子尝试多次后,发现妈妈依然无视他,就开始烦躁不安,情绪崩溃,大哭不止,甚至上前去拍打母亲的脸。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你看看,“静止脸实验”中的婴儿,和我们在开头新闻里,谈到殴打母亲的15岁女生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


被妈妈无视后,她开始打母亲,通过暴力的方式,唤醒妈妈的爱。


“静止脸实验”的寓意是:


孩子最怕的,是母亲像陌生人一样的无视和冷漠。

 

母亲的漠视,就是对孩子心灵和精神的杀戮。


因为,母亲的脸,就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从母亲这面镜子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寻找自己的安全感。

 





一个孩子,是情绪平和,内心舒张,茁壮成长,还是情绪糟糕,神经兮兮,萎靡不振,取决于他(她)有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抚养者会用声音、腔调和味道,去慢慢铺设一个稳定的能量场,和孩子在亲密互动中,让孩子得到“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归属感。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里的“童年”,指的就是家庭环境。


#05




对于孩子来说,有一个好的家教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好的家庭教养出来的孩子自信、勇敢、乐观,坏的家庭教养出来的孩子自卑、怯懦、暴躁。


好的家庭,父母善于与孩子沟通,照顾孩子的情绪,遇到问题会沟通解决,孩子有安全感,父母也觉得十分舒心,亲子关系亲密。


坏的家庭拒绝沟通,唯一的沟通就是用恶毒的语言相互攻击,家里每个人的心中都堆积着负面情绪,忽视孩子的想法,甚至对孩子使用暴力。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俯下身去,倾听孩子的声音。
 
他们平等地跟孩子站在一起,去经历成长中的一切悲与喜。
 
而孩子要的,正是这样一份尊重与看见,重视与理解。
 
关心ta的伤痛与困惑,看见ta的需求与想法,像一个大人一样,去感受自己的世界。

如此,孩子才能在爱和信任的氛围中,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强大。

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呢?在评论区说说你的建议吧!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育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孩子低年龄时,家长的科学指导、教育和帮助对其人格、品行、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在这些方面,学校和老师代替不了家长,社会化的教育培训也无法替代家庭教育。





◇  素材来源:抖音@新都融媒;央视新闻:《学会尊重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作者: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 ,个人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