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儿子跳楼自杀后,他潜入「约死群」,却发现惊人秘密:爸爸妈妈,我不想死……

前不久,沸沸扬扬的成都49中事件有了公论。

 

随着公布的监控视频公开,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独自一人,走出教室,走过长廊、割腕、坠亡……


在母亲的措辞中,她的孩子“性格开朗”、“自信”、“没有任何异样”。

 


 

但就在隐秘的角落,这个孩子却记录着很多自我否定和贬低的言论,“我天天想着49中楼,一跃解千愁”。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的悲剧屡屡发生,数据表明: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在令人伤痛的数据背后,有很多父母陷入难以置信的悲痛当中:“我好好的孩子,TA怎么就自杀了?”


前段时间,“冰点周刊”发表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父亲,他也有着同样的悲痛经历和疑惑。





 · 01 · 


“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来了,是不是你家孩子”


就在去年5月12日清晨,徐世海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


小区保安问,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来了,是不是你家孩子。

 

那一刻,徐世海浑身的血液就像被凝结了一般,全身发寒。

 

他在努力地回想着自己儿子徐浩宇的异常,但绝望地发现,什么都没有。

 

就在前一天晚,徐世海结束工作回家,儿子还给他倒了茶,洗完衣服又拖了地。

 

甚至,在很多亲戚朋友的记忆里,孩子一直都是阳光开朗的形象。

 

徐世海还记得,儿子很喜欢美术,曾在抗疫期间给护士画过肖像画,将来也想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或自媒体人。





但这一切,就在那天清晨,轰然崩塌。

 

徐世海悲痛万分,随之而来的,他也十分不解。

 

“他才17岁啊,他为什么会自杀?”

 

为了寻求真相,他翻遍了孩子所有的遗物,打开了孩子的手机。

 

在QQ的群聊里,他看到这样的一幕。

 


 · 02 · 


群里相约赴死:“我要走了,要不要一起”

 

群聊里,是一个徐世海不曾接触过的暗黑可怕世界。

 

在那儿,成百个青少年在肆意宣泄着负能量。

 

有人悲观不已,称:“我真的活得够够的”;有人提供自杀方式,有人相约赴死,“我要走了,你们要不要一起”。

 

这个群聊,就像一个罩子,要把所有鲜活的生命悉数吞噬。

 

在进入这个群之前,徐世海一心想弄清楚孩子自杀的缘由。

 

但在潜伏这个群一段时间后,他发现:

 

那里的每个孩子,他们的内心都有着一个“黑洞”。

 

  • 一个湖北女孩去参加动漫展,被骗去酒店拍了裸照,欠了钱;


 


  • 一个中学生被同桌长期胁迫勒索,他无助地说,我不想活了;


 
他们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有情感上的,有学业上的,有和父母关系上,但他们都在独自煎熬。


唯有在这个群里,似乎找到了一个寄托,有了宣泄的出口。
 
徐世海说:“他们压抑太久了。就像一个汽油桶,早已积满了油,就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
 
而这个“约死群”便成为了这个引爆油桶的“小火种”。
 
它不断的在放大绝望,鼓励自杀。
 
有些孩子哪怕没有百分百求死的决心,在群里的集体效应下,也在逐步走向死亡。
 
而这一幕幕,让丧子的徐世海更加揪心。
 
他仿佛看见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步步坠入深渊,周围的人都在把他往绝处推,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去拉他一把。
 
为此,徐世海做出一个决定。
 
他想要“劝生”。
 
 · 03 · 
劝生:只要有一束光,或许就能把他们救回
 
一开始的“劝生”并不容易。
 
在一条条、层出不穷怂恿和鼓励自杀的信息下,徐世海的发言“你真傻,有什么和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更有意义吗?自杀就是胆小鬼”显得额外的格格不入。
 
很多时,刚发完信息的他,就被马上移出群聊。
 
徐世海曾在一个群里被踢了6次。
 
后来,为了能够再度混进去,他申请了多个QQ号。也为了能在群里“扎根”,他去社交网站上学习青少年的网络用语,最新潮流。

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努力把自己佯装成一个15、16岁的“孩子”。
 
年轻人多数喜欢熬夜,群里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在深夜。
 
于是徐世海也跟着做起了“夜猫子”,时刻关注着群里的动态。
 
一旦有人发了一些轻生的言论,徐世海就会马上向发言者提交好友申请,私聊开导。
 
有天深夜,一个男孩在群里留下了一句“再见”,就爬上了宿舍楼顶。
 
那天,徐世海和他聊了5个小时。在天微微亮的时候,男孩对他说:“放心,我已经想开了”。
 
那刻,徐世海庆幸地缓了口气。
 
在群聊里,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很多。
 
他们痛苦、无助,迷茫,以为死亡就是解脱。
 
但如果有一束光照进他们的内心,若有一个人愿意陪着他,开导他,那么这个孩子很大可能是能够被救回来的。
 
在徐世海的努力下,有几十个孩子脱离自杀边缘,选择走下去,也有30多个约死群被举报处理。



只是,在很多孩子的故事中,徐世海也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
 
孩子并不是突然就想自杀的。
 
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暴风雨前,也并非毫无征兆。
 
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在想要求救时,却发现“无从诉说”。
 

 · 04 · 
“我病了,父母却觉得我在无病呻吟”
 
不止一个孩子对徐世海说过这样的话。
 
“我的烦恼几乎没有出口”。
 
有个18岁的男孩,他宁愿把心事分享给徐世海,也不愿意对自己的父母袒露心迹。
 
因为袒露了,父母也觉得他在无病呻吟。
 
在父母的观念里,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曾经徐世海也是这么觉得,
 
“现在的孩子不必为一点想吃的零食绞尽脑汁,不必为一件新衣服辗转难眠,也不必为一点学费忐忑不安、为一套三角尺软磨硬泡。”
 
可是在自己孩子去世后,在看到这么多孩子内心的故事后,徐世海开始明白:
 
或许不是孩子太过“矫情”。而是父母不曾走进过孩子的世界。
 
他们总是在用自己的观念去丈量孩子的生活,却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内心的声音。


在群里很多孩子的身上,徐世海仿佛都看到自己儿子的身影。
 
他们懂事,乖巧,从小被外人夸赞“优秀”,习惯什么事都压在心里,从来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以至于,很多时候父母都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就像有一个14岁想要自杀的孩子,他从来没有在母亲那得到过一句肯定,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一个高二的女孩,是家里学历最高的,全家的期望都背负在她身上,令她透不过气来,她真的学不进去了,想要请假调整,却被父亲恶狠狠地斥责:“你就是在家等死”.....
 
很多父母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都不和我说。
 
我想,这或许是,在过往的沟通中,孩子就意识到:
 


  • “我说的话不重要”
  • “我说的话父母不会听”


 
沟通是双向的,是需要得到反馈的。
 
只是当孩子表达出来的话语,不被理解,不被看见,甚至被指责,反驳,久而久之他的心门也就关闭了。
 

 · 05 · 
穿越伤痛,它会成为你的礼物
 
那孩子被关闭的心房,会在哪里打开呢?
 
在被“认同”的环境里。
 
而“自杀群”、“约死群”就是利用青少年渴望被理解的内心,建立起一种畸形的共情,进而不断放大人情绪中的厌世悲观。
 
无疑,这些群是阴暗罪恶的。(如果有看到,请务必举报)
 
但庆幸的是,通过徐世海的故事,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温暖的一面。
 
这个故事,想说给所有的父母听:
 
我们的经历不能替代孩子生活,我们的感受也不是孩子的感受。
 
在我们的年代,衣食住行可能是最大的坎,但在现代孩子世界中,和吃饱穿暖相比,学业压力是他们觉得更为沉重的包袱。
 
周遭的一切都已经完全改变。
 
相比于质疑孩子“我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为什么就你过不去呢”,用过去那套打压贬低方式去教育孩子。
 
不妨尝试蹲下身子,以平视的目光,去理解他们的无助,看见他们的感受,听到他心底的声音。
 
这个故事,还想说给社会每个角色听:
 
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回看过去:
 


  • 我们可能会因为考试失利而挫败沮丧过;
  • 我们会因为失恋而悲伤哭泣过;
  • 我们会因为父母的指责而委屈离家出走过。


 
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们可能都会觉得“一切都过去了啊”。
 
甚至未来的我们,也会感谢过去的自己。“因为你的勇敢,在未来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所以,当你遇到困境时,请忍一忍,再坚持一下。
 
或许下一个路口,等待着你的就是可以照亮一切的光芒呢。

-End-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