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3543
· 01 ·
最近,看到一则令人感动的新闻。
这个新闻之所以感人,在于这个女孩出身寒门,却不慕名利,能坦荡追求自己所爱。
她的父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女儿从一岁开始,就由爷爷奶奶带着,在学习上从来没让人操过心。她把金钱看得很淡,我也认为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更开心。
穷人家的孩子,有时候吃碗麻辣烫都觉得罪恶。她却能幸福得如此踏实,实在令人羡慕。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疑惑:人家的家庭条件不好,陪伴较少,为什么孩子这么棒?再反观那些足够“优秀”的父母,为什么孩子却非常叛逆。
· 02 ·
父母优秀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外乎就是父母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但是从教育的角度,同样的优秀,不同的父母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
根据父母和孩子对于优秀的接纳程度,可能会有这四种情况。
1.父母和孩子,都能接纳彼此的优秀或者不优秀
孩子觉得父母是自己的骄傲,也能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
父母只对自己专注的领域高要求,不苛求孩子和家人。不把对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允许孩子不如自己,也鼓励孩子在其他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
这样的接纳,就是我们所谓的言传身教,父母榜样的作用,也是父母和孩子“双优秀”的最好途径。
2.父母接纳自己的优秀,孩子却不能面对诸多期待
对于父母过于强大,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自卑和怀疑,并且可能将永远输给他心目中的完美父母。
他们害怕努力,害怕面对努力之后依然失败的结果。他们也害怕自己不够努力,似乎那样就不配做父母的孩子。
矛盾之下,孩子总是挫败感满满,不敢认可自己。
可是,如果父母的接纳能力足够强,能够带着孩子飞,充分给孩子自由,可能孩子也能慢慢接受自己。由于父母的支撑,也许等孩子长大之后,他们能够开始摆脱已经内化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3.孩子接纳父母的优秀,父母却不够接纳孩子的不够好
我们常说的“医生家孩子总生病,老师家孩子成绩差”,根源就在于此。
孩子接纳父母的好,也觉得自己可以不好,父母和自己是独立的人,没有必要一定像父母一样生活。
可是父母却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的孩子凭什么不优秀,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还是孩子有问题。
对孩子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己的失望。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也不能接纳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失望多一些,就能缓解一些对自己的失望。
父母觉得自己有优势,替孩子作决定掌控孩子的人生,才是为他好。而且父母不断强调优秀、强调期待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反向形成。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回避屈从权威的羞耻感,只能朝相反方向努力。
· 03 ·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北大教授家孩子的经历,别人都觉得他出身好,含着金钥匙出生,自带光环。
父母都是北大学子,出国留学后又回校任教。不仅父母这么棒,他们身边的人也都是名校教授。
什么清华北大、剑桥哈佛都是他们司空见惯的。所以孩子从小不管怎么努力,父母都觉得是件很平常的事。他最后只考上了一所985院校,对于家庭也成了一件丢脸的事情。
父母是他的天花板,他够不到也超不过。
· 04 ·
她给出的答案是,可能这种快乐,形同一种背叛。我们宁愿赔尽了自己的幸福,也不敢快乐。
父母优秀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眼睛里的失望和哀伤,可怕的是周围形成高期待的气场。
我们可以做一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突出的个人,也应该做一个“刚刚好”的父母。
什么样的父母,才算“好父母”?
曾奇峰老师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清爽的人。
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
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
处理事情立断果决,不拖泥带水;
也尊重他人的边界,不入侵不破坏……
不管父母本身够不够优秀,在哪个领域优秀,都应该保持与孩子之间的边界。
接纳自己的好,也接纳孩子的坏。
我们当然应该做最好的自己,但那并不是为了逼迫孩子同样优秀,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不必让孩子用成就取悦父母,大家不如都爽利一点,做一个清爽的父母,培养一个能做自己的孩子。
*作者简介:妙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多平台签约爆文作者,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