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2998
· 01 ·
最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关心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这个知识付费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课程层出不穷。身处于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时常感到焦虑,压迫和孤独。这类和情绪的有关的课程,也因此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然而,我们真的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不管是“情绪控制”还是“情绪管理”,控制和管理这两个词已经把我们放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似乎我们全然是情绪的主人或者领导,我们拥有主宰和管理情绪的资格和能力。
我对这些课程并不抱有完全的支持态度。至少在它们的宣传形式上,给与了一种“我们是情绪的主人”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可怕的,在“主人”的帽子下,我们难免会变得趾高气昂。情绪就像一匹烈马,而以主人自居的我们,则试图对着它挥动起手上的鞭子。
情绪是不可主宰的。从大脑的机制来看,大部分生物恰恰是情绪的奴隶。人类发展出了丰富的大脑皮层,并因此获得了高级的认知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翻身成为情绪的主人。
从人类发展的程度上来说,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些可以和情绪抗衡的资本。但是,想要全然战胜情绪是不可能的。想要成为情绪的主宰,反而会激起情绪强烈的对抗,最后被吞噬,沦为情绪的阶下囚。
面对情绪,我们不能趾高气昂,应该正视它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在这里,我不提倡“情绪管理”和“控制情绪”。我崇尚的是“情绪共存”。
· 02 ·
情绪本质上是一套指向未来的“趋利避害”系统。
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培养皿一分为二,左边注入糖水,右边注入清水,草履虫就会滑动它的鞭毛,从清水向糖水聚集。如果把糖水突然换成一些刺激性的有害物质,草履虫又会纷纷远离,回到清水。
草履虫并没有神经系统,本能使它们自动趋近于有益的物质,远离有害的物质。然而,草履虫的本能只能让它应付“现实的危险”,却无法应对“未来的危险”。
我们的焦虑往往是指向未来,而情绪则是克服焦虑的一种方式。
在大自然中,很多危险都是突如其来的。比如闪电,洪水以及天敌的捕食。这时候就需要对危险进行预测,从而提前躲避。
地震和洪水之前,许多动物会感到焦虑不安,他们会寻求躲避。面对的天敌之时,许多动物会自动感到恐惧和害怕,下意识立即逃跑。
同样地,熊如果在某棵树上吃到了蜂蜜,它会感到心满意足,下一次它还会来找这棵树,看看能不能再大快朵颐一顿。
人们对情绪往往会有两种误解:
1. 我们对当下的情境产生情绪
2. 情绪是一种关系中的副产品
恰恰相反,情绪的实际意义指向未来。情绪也不是伴随活动产生的垃圾,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开心的时候,情绪会让我们下意识地接近让我们开心的物体,从而使我们受益。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约会开心与否是很重要的,它基本决定了接下来这段关系是否能够继续。
沮丧和难过代表的是退缩。当我们在眼下的情境中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过。
换句话说,难过恰恰提醒我们:我们无法应对当下的情境,更无法控制整个事态的走向。为了保护自己,难过使我们退缩。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分手之后,都想静静躲起来。这种本能的退缩并不是我们自主的选择,而是由情绪所主导的。
愤怒的情绪是对危险的预警。难过和沮丧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回避焦虑的情境,而愤怒则采取战斗的方式来克服焦虑。处于愤怒状态的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身体的资源,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人际关系中的吵架,就是战斗的体现。我们往往在愤怒的情绪下施展攻击性,又在感到自己无法改变对方想法时,感到沮丧。从战斗到逃跑,我们的情绪总是先于意识和身体吹起冲锋号。
面对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容易愤怒,有的人容易沮丧,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是我们身体做出的应对情境的有效方式。
· 03 ·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情绪。
情绪产生情感,社会性的情感需求使人们在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中获得安全感。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的联合和分工加快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在发展的脚步中,人类总是在试图超越和掌管情绪。随着大脑皮层的拓展,我们的认知能力开始与动物拉开大幅差距。人类不仅开始依次点亮科技之树,也从未停止对“人”本身的探索。
从古希腊神话到宗教故事,自叙述性文字诞生伊始,我们就可以发现古人在有意识的记录自己的情绪。
例如,被抢走海伦公主的墨涅伊斯因为感到耻辱和愤怒,联合阿伽门农集结十万士兵攻打特洛伊。
天庭之上,在金苹果的归属之争中,落败的赫拉和雅典娜也因为嫉妒,暗中对这场战争推波助澜。神尚且被情绪控制,何况人焉?
在文字记录情绪之余,人类开始研究和追逐“理性”。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投身到对“理”的探讨之中。
我国的朱熹曾提出过“存天理,去人欲”。是指我们需要控制自我的欲望。在佛教中,也有“六根清净”的说法,即无欲无求。
人类逐渐发现,情绪的根源实际上来自我们的需求。因此许多的哲学和宗教都得出结论:只要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能收获平静的心境。
佛教大师和基督教神甫往往以一种平静和博爱的形象现身。然而,这种无欲无求的修行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甚至可以说是反本质的。
从宗教的观点来看,只要我们身处这红尘,就必有牵挂。因此,只要是一个正常存在于社会的人,就必然有情绪,也无法逃离情绪。
· 04 ·
· 05 ·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