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4121
· 01 ·
“爽妹子”又又又又又又上热搜了,依然不是因为什么新戏宣传,而是这几年跟郑爽这个名字如影随形的四个字“情绪失控”,还是在直播带货中,对于艺人来说也就是在工作当中,其实这已经不是郑爽第一次在工作中“直接发作”了。其实一个成年人尤其还是个大流量的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动不动就“情绪失控”真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当然也有很多的洗白文,所以我在这里不黑也不粉,只是个懂点心理学的路人而已。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正好问起我最近“直播翻车”的郑爽到底是不是抑郁症,问我怎么看。话说大家这几年对于心理问题倒是越来越熟悉了,随便上网一搜就会发现,大家对于郑爽的精神状况有着诸多揣测,不少网友都猜测她得了抑郁症,而且病得不轻。其实郑爽是不是抑郁症我们还无从确诊,但她对于自己受害者的认定似乎早有端倪。
这几年的郑爽可以说身体力行地印证了那句“干啥啥不行,哭诉第一名”,大家仔细回忆郑爽之前在节目上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前段时间播出的《拜托了冰箱》里,郑爽谈起自己拍戏的经历。她说自己心情不好就直接不拍,当魏大勋说自己拍戏最多拍过34个小时,郑爽略带骄傲的说:你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一样潇洒的走开呢?郭敬明问,如果这场戏不得不拍,你怎么办,郑爽回答:那就哭啊。。全场嘉宾都惊到哑口无言...
我相信郑爽的这种用哭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一定曾经屡试不爽。因为这真是一种让旁人实在太无奈的招数。设想一下在片场,遇到郑爽不想拍戏,而所有人都准备就绪了导演又说当天非拍不可,这时郑爽委屈得大哭。。。这种情况下估计也很难再继续原先的工作进度了,否则导演可能第二天就要上热搜了,免不了一通口诛笔伐,而且面对这种情况,连导演自己也会非得继续的话是自己在欺负人了。
而哭泣的郑爽,一定也陷入了自我怜悯的氛围里:我都哭了,你还让我继续拍,你欺负我,我好可怜。当年在虚拟小号里,郑爽也曾展露出强烈的自怜倾向。粉丝对她的批评,她全部消化为“责骂”。“你们本事大你们欺负人”“你们一个个都人心险恶好疯狂,我好惨”“我不能包容你们我太委屈了,我要反抗。”
这次的直播翻车,依然是一副,“这不是我要的”,“推广产品都是你们强加给我的”,“你们这样我真的非常不舒服”的委屈脸。直播的时候,旁边的男主持刚跟郑爽一说到产品,她就开始说自己很疲惫,丝毫不管这个是她自己接下的商业推广,后来把两个主持人都撵走之后的自述更是全程都在说自己有多不舒服,多委屈,这种又当又立的表现真的惹毛了很多人,当然也有人说这个是真性情,但一个成年人,还是公众人物,在公共场合总是任性而为,动不动就哭,把自己塑造地特别委屈,感觉全世界都是欺负她的人,这不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吗?也叫受害者婊,这里说的“受害者婊”,是指他人并未给予实际伤害,但仍然觉得自己被亏欠、被辜负的人。不是指被性侵、被家暴、被伤害的人。
· 02 ·
这种受害者婊相信大家的生活中也不少见,平时工作不努力,能甩锅就甩锅,但是到了领导面前动不动就哭诉自己有多委屈,多无奈,仿佛这些工作不利都是别人强加给Ta的一样,自己一点错没有,反而别人还应该去体谅Ta,安慰Ta,你不体谅不安慰就是你没有同情心,没有同理心。
Ta会觉得你帮Ta,是理所当然。觉得你对Ta的一丁点疏忽,就是亏欠,就是对不起。就像是郑爽在她自己的app当中毫无顾忌地去怼她的粉丝,有人说她不爱惜羽毛,总是在各个场合都想干嘛干嘛,丝毫不顾及自己明星的形象,就连自家粉丝,也是只要一言不合就开怼。其实她不是不需要粉丝,只是她只需要盲目跟随她的粉丝,但凡粉丝对她现在的工作状态有异议,她便觉得是别人在针对她,立马开怼。
在工作现场也一样,如果有任何不顺心如意便说走就走,还美其名曰“真性情”,说实在的,要是这个世界要是都是这样“真性情”的人,恐怕是要乱套了吧!什么意思呢,就是别人把她搞不爽一小时,她就让所有人不舒服一个月吗?
这种人,不会面对自己的失败,更不会改变自己的失败。
他们只会绑架他人,为自己不努力、不执行、不改变、不负责找到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错误。
于是,他们就会成为苦毒的化身,身边的人为此苦不堪言。
· 03 ·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交过一个男朋友,人又帅又高,当时一下子就被他的外表冲昏了头脑,坠入爱河。但后来发现,好皮囊下,未必有相应的好人格。他最令人窒息的点,就是永远都在贬损他者。
提到A,说A哪里哪里不好。
提到B,说B有过什么什么丑闻或糗事。
提到C,说他做过的决策,让自己陷入怎样怎样的失败。
后来女孩问他,为什么你总是在骂别人?
他说,因为只有在心里把别人打趴下,我才能舒服。
分手后,他理所当然地去骂这个女孩,如同从前骂其他人一样。但也只能随他骂了。
当然分手后的几年里,这个男人也是越混越差,工作上毫无进展,生活上也是孤身一人。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也想起了郑爽的那些“前任们”。。。似乎没有一个逃过被万人攻击的命运。
受害者模式看上去很蠢,好像完全就是在自虐,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跟上瘾似的甘之如饴呢,非要逼迫自己处于这种自怨自艾的状态?那是因为那些处于受害者模式中的人是有既得利益的:
好处一:如果一个人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模式里,Ta就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命运负责了。
在受害者模式的归因体系里,一切的问题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无关。“我是无辜的,都是别人不好”,“现在的一切都是命运对我的不公”。这样的说法你是不是平时也会听到?当一个人执着于外界或别人的错误时,其实Ta在幻想外界或别人改正,为Ta的不如意负责,而不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受害者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可以躲避在这个模式的背后,心安理得地不成长,不进步,不负责。
好处二:如果一个人维持一种虚假自恋躲避在受害者模式的背后,那Ta就无需直面自我,提升自我了。
受害者模式的人往往会使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就是否认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通过这种防御,个体借以维持自己虚假的自恋———-我是个受害者,所以我永远都没有错。作为一个受害者出现,就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我没有错!”就是一种心理上强大的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有钱算什么,吃苦算什么,缺爱算什么,受穷算什么,升值加薪更是不值一提。
好处三:获得无条件的关注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经常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关注、安慰,甚至遇到愿意无条件帮助自己的人。
以至于“喜欢当弱者,换取可怜”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些人获取关注和爱的途径。另外这些人,还可以趁机摆脱掉一些本该具有的潜在的竞争:“Ta已经这样子了,我总要让着Ta一些吧。我怎么好意思跟Ta竞争。”“算了,算了,Ta已经这么悲惨了,我退出了。”严重的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可能会经常飘着这些话语:“唉,这就是我的命啊,有什么办法”。“我就是注定要受苦的。”“没人喜欢我,我就是注定要被欺负的。”说实话,这些人的这些脸都具有一些相同的调调:同时具备控诉性、无奈性、悲苦性......但是接触久了,你又会发现在这些悲苦的面具之下隐藏着另一种特质:自恋。所以,具有受害者模式的人通常具有这种气质:具有苦情性质的自恋。仿佛一直在释放一种信息,“我这么优秀、这么好,怎么命就这么苦呢,都来欺负我” 。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是觉得,那些受害者婊,大多也就是自我价值感低,希望通过受害者的模式得到利益,人生易失败,虽然很烦人,但也没什么大害。
然而事情却并不是这样的
Ta会攻击。
Ta会认为,我是受害者,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我不爽时骂一下人、打一下人怎么了?!
就这样,TA成为戾气本身。
甚至成为罪恶本身。
· 04 ·
美国有一个电影,叫《美丽田园下的罪恶》,改编自真实案件。
她叫格特鲁德。
案发时,格特鲁德37岁。已经怀孕13次以上,生过7个孩子,流产6次,几任丈夫都离她而去,有一个情人,也只是天天向她要钱。
她不间断的吸烟,患有哮喘病、支气管炎和神经衰弱。
这样的人生,确实不幸。
但最糟糕的是,她就是一个有受害者心态的人。
她的困窘、贫穷与劳碌,都是自己造成的,与他人无关。但她不承认。她百般地攻击他人,以合理化自己的失败。
这个替罪的羔羊,就是一对寄养在她家的小女孩。
这两个小女孩是姐妹,姐姐叫西尔维亚,只有10来岁。
格特鲁德将小女孩关在地下室。不给水喝,用烟头反复烫她,在女孩无法吞咽时拿棍子捣她的脸,把她拖入浴缸,注入滚烫的水,号召自己的孩子们都去折磨她。用可乐瓶塞下体,疯狂地踢阴部,让女孩吃屎,用烧红的铁线在她肚子上刻:我是一个妓女,并以此为荣。把她关在笼子里,让所有人来观赏。
最终,女孩被活活折磨至死。
后来在法庭上,妈妈说:
“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没有钱,我的丈夫跑了,女儿未婚先孕。我满屋都是吵闹的孩子,我情人只想要我的钱,我和他生的孩子天天哭泣个没完,我对糖浆上瘾,我有时候觉得我病了。
我没有不对。
从她(死去的女孩)进屋以来,她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只是不好的影响。
我教训她,我做了我份内的事。我没有错。”
当所有人都证实她有罪。她仍然拒绝承认。她大喊大叫:不,他们都在撒谎,所有人,所有人......
她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为什么大家要骂她,为什么不宽恕她?
这就是受害者心态最可怕的地方。
当TA陷入自我同情,TA就会觉得,自己永远无辜。哪怕TA伤人,辱人,杀人,都是有理的,都是无罪的。
就和格特鲁德一样,一直在说“我没有错,我才是受害者”。
《挪威的森林》里,永泽说过一句话: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最卑劣的人做的事。
John W. Gardner则说,自怜最容易成为最具破坏性的非药物麻醉。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悟呢?
因为,一旦人迷恋于自我同情,离变坏,也就一步之遥了。
你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
你困在自我哀怜里,不辨是非,混淆黑白。
说到这里,你大概会跟我一样憎恶这种人。但我要提醒你,很多时候,“他们”就是“我们”,“她”就是“我”,很多时候“受害者婊”也许不是别人,就是自己。
愿我们不被受害者婊所累,也不变成别人眼中的受害者婊。
你只有学会负责,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下一篇: 两性情感|你们家是“妻管钱”吗?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