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2020年已过四分之三,钟南山的这句话,说透14亿人内心的悲欢

 · 01 · 


9月1日晚,和孩子一起看《开学第一课》,已过去一周了。

 

但,我总想写点什么。

 

想,这种东西,就像一颗种子在心底倔强发芽,一壶热水在炉上热烈咕嘟,是没法摁下去的。

 

我想写的文字,和钟南山院士有关。


所以,他那10多分钟的讲课,我看了不止10遍。

 

或者说,也不单单是写这位终将载入史册的国士医者,而是透过他平淡质朴的语言,重新理解这已经过了四分之三的2020年。




  · 02 · 


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是素简如菊,温煦如光。

 

当着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的面儿,钟南山谈起自己名字的由来:

 

1936年10月,他出生于南京中央医院,医院坐落在南京钟山(即紫金山)的南面,他的父亲钟世藩,就给他取名钟南山。


“父亲希望我能像大山那样,茁壮成长,而且像大山那样,经历了大风雨,还能屹立在那儿。”

 

他笑眯眯地说。




就像,这个国家老城小巷里,司空见惯的任何一位朴素老人,坐在阳光下回忆旧事时,聊到自己。

 

从1936年到2020年,84年在滚滚历史中,不过弹指一挥间。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如父母所期,活成了一座大山,经历了大风大雨,仍不卑不亢地屹立在那儿,不仅站成医学界的一座山,而且立成人们心头的一座山。

 

但是,这座山的命,和家国的命,也一直息息相关





  · 03 · 


如果不是钟南山亲口说,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他幼年时,险些丧命于纷飞战火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河破碎,家园疮痍,人民流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耻辱之下谈何尊严。

 

在一次日军轰炸中,钟南山家的房子被炸塌,一岁多的他,瞬间被掩埋于废墟之下。

 

“我的外婆就很紧张,赶紧跑过来,一直扒着那个砖头,真的找到我了,我的脸都黑了。

 

还好她把我救出来了,救出来以后,她把我的鼻子清清,按一按,我的命还挺大,就活过来了。”




他讲起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给生活在和平盛世根本不知道战争为何物的孩子们。

 

我想,他之所以讲到这段经历,不仅仅因为,这藏着外婆的爱和命大的幸,更是为告诉成长于新冠时期的少年:

 

战争和灾难,从未远离过我们这片土地。

 

侵略和欺侮,也从未远离我们这个民族。

 

很多时候,生死就在一瞬间,悲喜就在一念间。

 

但,爱,来自亲人的、同族的、同胞的爱,却可以让更多人的命,在伤害与救赎的缝隙里,得以残喘,得到温暖。





  · 04 · 


钟南山的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此。

 

他从自己84年的人生长河里,直击当下中国教育的一个弊端:

 

被圈在校园这个笼子里的中国孩子,很多都缺乏体育锻炼。

 

只是,站在国家级媒介的舞台上,集荣光和智慧于一身的老人,说得非常婉转。

 

钟南山的童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晦暗且屈辱的一段。

 

但,哪怕动荡的乱世里,父母和家教,依然是孩子成长之路上,可以依靠的山。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虽然是个孤儿,幼年被寄养于上海给人当家仆,但他极其聪明,又学习刻苦,最终考上了北平协和医学院,且在1930年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儿科专家。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也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堪屈辱自杀。

 

所以,哪怕是国土被侵、山河呜咽的战争年代,他们也从未放弃孩子的教育

 

“那个时候,我读小学,因为我身体比较弱,也比较矮,他们说锻炼身体,可以变得更强壮,所以我就踢球跑步。”



凭着这份改命和健体的热爱,青春时期的钟南山,拿下了激情燃烧的两个荣耀:

 

在广东省的运动会上,打破了全省记录;

 

在全国的运动会上,得了第三名。


多年后,他被国人熟知,尘封的荣耀也从岁月的尘埃里,被一一拽出,众人惊呼:

 

大医精诚,不料也是健身达人。

 

其实,他无论做什么,都如此坚持,如此追求极致,如此沉醉热忱,这并非他的完美,而是他的个性:

 

万事皆为一事。

 

万物皆为一物。

 

万道皆为一道。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见识和做派,透着他对世界的态度和行动。

 

国士之所以无双,是有因果的。




  · 05 · 


但真正改变钟南山命运的,是他最终从医的选择。

 

因为他高中时体育特别好,中央体育学院曾向他抛出橄榄枝:你来当运动员吧。

 

那是百废待兴的1956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

 

钟南山如果真去当了运动员,那么多年后,在近20年中国两次举世瞩目的抗疫史上,我们将无法看到那个清瘦矍铄的老人,一次次站在百姓和人命这边,发出震耳欲聋又准确无误的预警。

 

历史当然会选择别的人,但别的人已不再是他。


“我爸爸是医生,我妈妈也是医生,所以给我的潜意识就觉得,当个医生治病救人也挺好。

 

所以和爸爸讨论了半天,他说还是学医吧,不但自己身体好,而且帮助更多人,给他们健康。”


从这个视角看,是父母的潜移默化,和关键时候的引领,让钟南山最终走向了学医的路。

 

但深层想,是这个医学世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冥冥之中早已渗透了钟南山的人生:

 

当运动员,可以强健体魄,为国争光。当医生,却可以挽救更多人于病患和不测之中。

 

人命,是比天还大的事儿。

 

这种流淌于血脉和灵魂里的信念,在两场瘟疫突袭中华大地的灾难中,钟南山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

 




  · 06 · 


考上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后,钟南山和医学再也没有分开。

 

早在他以抗疫勇士的面孔,走进国民视线之前,他已在医学研究上硕果累累,且在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们熟知他,却是2003年的SARS。

 

“我当时看到我们很多医院的医生,包括主任都得病了。我跟我的院长讨论了一下,我们敢不敢提出来,就把最重的病人都转到我这里来。”

 

9月1日晚,开学第一课上,他对全国的孩子说。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那个白色恐慌、谣言蔓延的年代里,某些高官为了头顶的乌纱帽和所谓的稳民心,采取掩耳盗铃的措施,延误治疗时机,还谎称病情已经遏制住时,他当着中外记者的面儿拍案而起说的那句话:

 

“根本就没有控制住。”


赤子之心,有时是批评之声,是忤逆之言。

 

因为,人命关天。

 

时针快进到2020年的春节,在武汉时任决策者“可防可控”的误判里,全中国都沉浸在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放松中,钟南山被委以重任,连夜奔赴武汉,再次发出如实如钟的预判:

 

“肯定存在人传人!”

 

此后,武汉封城,全国禁足,中华大地在一片惊恐中团结一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把病毒和人群隔离,将死神和人命隔开。

 

在内忧外患中,在诋毁诬陷中,在抹黑封锁中,以最严的防控为剑,以最好的人民为盾,以最齐的人心为药,最终换来了今天,我们闲庭信步地行走在秋天里。

 

“我们国家和一些国家的最大区别就在这儿,首先命最重要。

 

我们国家首先抓住了,人的命是第一宝贵的。


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大的人权。


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就是我们人权的最大表现。”


是的。

 

再也没有比人命更高的山。

 

这也是这场没有硝烟且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受。

 

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不仅让我们珍惜身边家人的性命,向那些和钟南山一样用生命营救生命的医者致敬,而且让我们对把人命看得比山高的国家,产生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的抗疫,不是完美的作业。

 

但中国的抗疫,始终把人命放到第一位。

 

珍惜人命的国家,会被人们珍惜。

 

这不仅仅是情感的相互,也是家国的命运。




  · 07 · 


2020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

 

这四分之三的岁月里,我们就像过了三四十年。

 

从未经历炮火和硝烟的我们这代人,在一场又一场灾难中,历经了如此多的告别失散,眼泪悲欢,心理起伏和精神煎熬。


但我们,也从钟南山这样的父辈衰老的身影,还有更多少年清澈的眼神里,看见力量,觅得信仰:

 

再也没有比人命更高的山,所以要珍贵今天。

 

所以,请看见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包括我们的爱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朋友,和我们相遇的每个善良朴素的人。

 

还有,我们自己。

 

看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理解和尊重,柔情和慈悲。

 

再也没有比人命更高的山,所有要穿越苦难。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们这代人,还有我们的孩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压力,而是压力之下的脆弱和绝望。

 

反脆弱,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使命。

 

我们不必假装坚强,只是我们可以从穿越战火和灾荒、迫害和运动的父辈身上,看到人性坚韧的光:

 

好好活下去,才会有改命和取胜的希望。

 

再也没有比人命更高的山,所以要体恤人间。

 

这个世界从不太平,我们这个以和为贵的民族,也从未远离过围剿和伤痛。

 

我们在夹缝中求生,在求生中变强,在强大中尽一切努力捍卫属于我们自己的和平,只为保护更多人的命。

 

所以,我们,黄皮肤黑头发的我们,总是抱团取暖的我们,也要做好自己,用小小的身躯,去爱人,去帮人,去保持内心的光,和更多黑暗中的人同行。

 

是的。

 

再也没有比人命更高的山。

 

而你我的肉体,聚在一起皆为高山。

 

你我的灵魂,相互辉映便是璀璨。

 

共勉。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图片来自网络。


 -End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