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16431
· 01 ·
女作家三毛曾写过这样一个剧本:
小女孩沈韶华,少年时被父亲囚禁在家多年;
成年后,她成为一名出色的女作家,并爱上了汉奸——章能才。
有人说,沈韶华的人物原型是张爱玲,章能才则是胡兰成。
1990年,这个剧本被拍成了电影《滚滚红尘》,主演是林青霞和秦汉。
那时,林青霞和秦汉正相爱,但因为秦汉已婚身份,几度分分合合。
《滚滚红尘》中,沈韶华和章能才也爱得痴缠,堪称绝恋。
年幼的沈韶华,父母感情不和。
母亲去世后,父亲虐待韶华,不允许她和异性朋友来往。
韶华结交男友后,父亲将她关进阁楼,强迫她与世隔绝。
这一关就是多年。
悲痛中,韶华割腕自杀,她将血液滴在母亲遗物——一只瓷老虎上面,然后将瓷老虎扔出窗外。
和瓷老虎一起摔得粉碎的,还有她情窦初开的心。
父亲去世后,韶华搬出家,成为全职作家,将少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写成了文章《白玉兰》。
《白玉兰》发表后,章能才被韶华的才气深深吸引,亲自上门拜访她,还带着一只瓷老虎做礼物。
惟妙惟肖,和小时候母亲送的一模一样。
原来,在沈韶华的小说中,多次提到瓷老虎。
章能才猜到了,这只瓷老虎对她的意义非凡,便搜寻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送给她。
这个举动,让沈韶华分外惊喜,觉得章先生对自己十分用心。
一只瓷老虎,将沈韶华和章能才的红线牵在一起。
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相濡以沫,同吃同住,一起读书写字,蒙着围巾接吻,赤脚在月下阳台上跳舞……
章能才对韶华极尽爱护,让她心里甜如蜜糖。
可没多久,章能才的诡诈性格,被韶华无意窥探到。
他汉奸的身份,也让她对未来感到不安。
日军投降后,政府抓捕汉奸,章能才为了逃难人间蒸发。
前来抓他的人将沈韶华家洗劫一空。
韶华为了维护章能才,无论如何也不愿说出他的下落,结果惨遭围攻。
爱慕她的余老板英雄救美,为了生存,韶华便和他生活在了一起。
在余老板的帮助下,沈韶华找到了章能才。
过去潇洒倜傥的文员,沦为一介农夫。
为了避难,章能才娶了一个农妇,过着穷困潦倒隐姓埋名的日子。
眼看着曾经的爱人如此落魄,韶华于心不忍,将余老板用金条换来的船票,偷偷给了章能才。
从此,章能才逃向台湾,韶华和余老板留在大陆,两人天各一方,直到去世都不曾再续前缘。
· 02 ·
沈韶华和章能才的爱情,像极了张爱玲笔下文章《封锁》:
一对男女在封锁期间的公交上邂逅,由浅谈到深谈,由相知到相爱,约好待封锁结束,就互定终生。
然而封锁结束后,男人却坐在了原本的座位上,那番爱恋就像一场梦,男女结束了逢场作戏,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下车赶路,再不相见。
这篇《封锁》深深抓住了胡兰成的心,他对张爱玲抱有美好幻想。
但见到张爱玲本人后,他有些失望:她太高了,和他的幻想的美人形象不符合。
胡兰成离开张爱玲住所之际,还半开玩笑说:
“你这样高,怎么得了。”
但在张爱玲听来,却是“无比合适”,在清瘦文雅的胡兰成面前,她的心变得很低很低,然后开出了一朵花。
爱恋的情欲一旦涌出,就一发不可收拾。
人情通达的张爱玲读透了人性,却读不懂自己,她未能看出胡兰成的真面目,就一头栽进了温柔乡里。
胡兰成在自传《今生今世》中,写自己和9个女人的混乱关系,到141页才出现张爱玲,胡兰成说,自己第一眼是失望的。
因为张爱玲不符合他的审美,但他还是和张爱玲在一起了,因为她的脸像山峦一样广阔,激发他去探索。
张爱玲在《封锁》中写道:
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知道: 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对胡兰成来说,无论懂还是不懂,他都不爱任何一个女人。
短暂的甜蜜同居之后,他开始心猿意马,并向张爱玲推崇开放式关系,建议“一夫多妻制”。
如果不是因为深爱,张爱玲早就离开他了,可正因为情根深种,她和胡兰成多年分分合合,始终断不干净。
直到某次相见,胡兰成拿出自己和其他女人的恋爱文章,邀请张爱玲点评赏析,她才彻底看清胡兰成的真面目,怒而离开。
理智虽然清醒了,感情上还是拎不清。
寄信时,她想着胡兰成能好过一点,不顾眼下的穷困潦倒,把自己的全部稿酬都寄给了他。
这份自欺欺人的爱意,最终只落得个颠沛流离。
张爱玲从大陆辗转到香港,又去了美国,邂逅了年长自己30岁的赖雅。
赖雅体弱年迈,是一个没前途的人,张爱玲那时也好不到哪里去。
或许是同病相怜,又或许是父爱期望,这对形如父女的男女,以夫妻的身份居住在了一起。
· 03 ·
《滚滚红尘》虽然以理想化的角度,诠释了胡兰成和张爱玲的旷世绝恋,但现实中,步入老年的张爱玲是轻视胡兰成的。
1981年9月的某一天,步入老年的张爱玲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生日那天,同时收到七千美元和胡兰成的死讯,难免觉得是生日礼物。
她恭贺胡兰成的死,或许是因为那些毫无回报的付出,又或许是因为年少时层层叠叠的伤害,奔五的张爱玲把过去的虚情假意分析了好几遍,终于悟出了现实。
卡伦霍妮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分析”的能力,只是有的人虽然意识到问题,却不愿意承认;有的人虽然发现内心的症结,却不敢深入剖析。
因为我们分不清,那些年少时错爱的人,究竟是爱的他那个人,还是从他眼中看到的深情的自己?
那些痴恋中无底线的妥协,究竟是坚信这不会损伤利益,还是对随之而来的争执感到恐惧?
我们断然不愿承认后者,因为面对真实的自己是最难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承认自己是残缺的,有限的,甚至卑劣的。
于是,更多人选择逃避面对真相,以自欺欺人的形式化作美好幻想,投射到他人身上。
那些“明知是错,还是深爱”的痴恋,都是因为内心存有症结。
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三元素:激情,亲密,承诺。
没有承诺的爱情是一场空烟,可由于我们不敢接纳真实的自己,年少时的爱情大多是没有承诺的。
或者更精准的讲:
我们害怕给出承诺之后,要接受自己能力有限,无能为力的结局。
因此一个游戏爱情的人,和一个为爱痴狂的人,才会在彼此眼中看到自己理想化的投影。
没有理性的浪漫感情,会让年轻的男女爱得毫无边界,以为爱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清醒之后发现“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张爱玲与赖雅相依为命。胡兰成到死都是个风流人物。
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爱情融在一起,注定不会有一个大团圆结局。
· 04 ·
爱上胡兰成,张爱玲以为自己“开出了一朵花”,但那只是她的幻想。
离开胡兰成后,张爱玲才真正迎来了属于她的“绽放”。
由于赖雅常年卧病在床,为了照顾他,张爱玲挑起了挣钱养家的重任,同时怀揣着扬名立万的梦想,渴望在文坛一展抱负。
她远赴香港写剧本,由于公司赖账,幸苦好几个月却没拿到一分钱,她只能到处借钱谋生;同时加上赖雅需要人照顾,她肩负着家庭和事业的重担,不得不两头跑。
在世人看来,这两夫妻“男女颠倒”:张爱玲负责谋生存,赖雅承担家务活。
没有与胡兰成热恋时的风花雪月,整日愁的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日子,张爱玲一过就是11年。
她对赖雅的感情是经过自我分析之后,踏实且安全感十足的爱情,因而没有那么多的痴恋云烟和不切实际的憧憬,只有实实在在的互助。
赖雅投射了张爱玲内心那个需要救赎的小女孩。
通过“拯救”赖雅,张爱玲也迎来了新生。
他越是弱不经风,张爱玲就越是无坚不摧。
张爱玲47岁那一年,赖雅去世。她移居美国,作品得到皇冠出版社老板赏识,出版图书一部又一部,经济状况也逐日好转。
同时得益于她多年的笔耕不辍,大量作品被国内读者喜爱。张爱玲从穷困寡妇一跃而上,成为了有钱有名的富婆。
61岁的张爱玲已经完成了自我实现,但依然秉持着文艺女青年的理想化。
赖雅离世后,她没有可以拯救的客体,心理症结像珠子一样散落一地,很快体现在生活里。
她总觉得家里有跳蚤,在短短三年里搬家上百次,这种强迫性重复一直持续到她去世。
由此可见,张爱玲依然局限在理想化的瓶颈里。
卡伦霍妮认为:“偶尔的自我分析,不包含复杂的神经症结构,它只适合显著的症状,即一些具体的和一般情况下的强烈纷扰情绪。”
在一段错的关系里,人们可以将所有问题甩锅给对方。
一旦生活趋于平稳,没有那么多的失败和困境,反而会因为失去“甩锅”对象而泛化。
《滚滚红尘》中,韶华笔下的少女爱上了淳朴干净的青年;现实生活里,张爱玲爱上了看似清雅实则龌蹉的男人。
幻想中的纯净爱情,现实中的渣男虫子,看似不同,实为一体。
“跳蚤”是她内心坏客体的投射,由于一生孤苦悲戚,没有足够的好客体好接纳坏客体,张爱玲对于人性“恶劣”的一面,始终怀有恐惧。
为了缓解深不见底的恐惧,她将丑恶的幻想成纯净的;将花心的幻想成深情的;将无能的幻想成需要被救赎的……
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意识到自己这一特性之后,她不再沉迷于那些泡沫一般浮华的情愫,转而关注起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少时一朵花,晚年一堆虫。
张爱玲这位身世传奇的文坛巨匠,憧憬了一生,也没能躲开生活最难堪的一面,最终学会与难堪共枕而眠了。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