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80后父亲偷看女儿手机后,删掉一个男同学的微信:孩子该不该有隐私?


老朋友Simon请我吃饭,席间说出了一件让他非常得意的事。

他的女儿今年上小初一,小姑娘肤白貌美,还有点高冷,这让班里好几个男同学都蠢蠢欲动。老父亲内心非常忐忑,既怕女儿早恋,又怕女儿吃亏。

于是他偷偷解锁了女儿的手机,发现有个男同学说了类似告白的话,一怒之下删除了对方的微信。

好在他的女儿是个心大的姑娘,过了好久才发现这事,还很疑惑地告诉了他。Simon立马“戏精”上身,拒绝三连:“我不知道,我不明白,我也想不通。”几句话就忽悠了亲闺女,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Simon的确用心良苦,但家长就可以随意侵犯孩子的隐私吗?



 · 01 ·

在“为你好”的家长心中,隐私可有可无




“隐私”是“不愿告诉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儿童的隐私特指孩子不想告诉父母的事。
 
法国社会史名家菲力浦•阿利埃斯的著作《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中写道,在中世纪,孩子始终被视为“小大人”,人们的观念中并没有“儿童”。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总是被当成家庭的私有财产,毫无权利可言。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的养育,是家中的“弱势群体”。




现在的家长大多以孩子为中心,倾尽了全部的财力、物力、心力。在这种氛围下,家长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极尽所能地占有儿童的一切空间,当然也包括隐私空间。
 
这就像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因为极度渴望女儿能上清华北大,满口的“为你好”,甚至把房间打造成“审查室”,毫无隐私可言,而英子在高压下最终患上抑郁症




那些不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总想着控制孩子的家长,其实内心非常焦虑。他们总是在担心,却又缺乏证据。他们需要从“窥探”中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焦虑其实是“灾难化思维”,家长总是幻想最坏的结果,但实际上70%的设想都不会发生。

正如有个14岁的男孩告父亲装摄像头侵犯隐私,他的父亲怒斥道:“我监视你什么了,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隐私,我不可以监视你?”




原来这个父亲和妻子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没办法陪伴孩子,又担心孩子沉迷打游戏,不好好学习,所以才想了这个办法。
 
他担心孩子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用摄像头监控,对孩子没有尊重,既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影响了亲子关系,有些得不偿失。
 
这些家长也许压根没有“隐私”的概念,但孩子们又会怎么做呢?



 · 02 ·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隐秘的角落”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和性格,对于侵犯隐私有着不同的对策。
 
一些孩子会选择欺骗。

当父母开始偷看孩子的日记,有些孩子会选择写两本日记,一本真日记,一本假日记。假日记给父母看,真日记留给自己。而自作聪明的家长,永远也不会从假日记里得知孩子真实的想法。




另一些孩子会感到担心和恐惧。

有个小女孩正在写作业,摄像头里突然传出了妈妈的声音:“坐直一点!”。脑补这个画面就非常惊悚,如果自己处于一个24小时被监视的环境,这和坐牢有什么差别?




有些孩子比较敏感,生怕自己惹怒了家长,一顿呵斥就随即而至。而这种恐惧原本只在父母下班后,现在却变成无时无刻不在。长此以往,孩子会把心事都藏在心底,而不会告诉父母。
 
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反抗。情节比较轻的是拔掉了摄像头的电源,或是遮住摄像头。另一些孩子开始仇视父母,他们会选择报警、争吵甚至伤害父母。
 
在美国科幻电影《方舟天使》中,单身母亲玛丽在女儿萨拉的脑中植入了一个芯片,她可以时刻看到女儿在做什么,并屏蔽一些画面。




但由于自己的过度介入,女儿对于情绪和环境没有正确的认识,便交了一个有恶习的男友。




但由于自己的过度介入,女儿对于情绪和环境没有正确的认识,便交了一个有恶习的男友。





当家长认为孩子的世界都应由自己掌控,孩子其实会缺少空间。当他们不愿再做傀儡时,他们会表达愤怒,并远离父母。
 
明明是出于疼爱,怎么就养出了“白眼狼”了?家长其实也很心塞。在不侵犯孩子隐私的前提下,要怎么知道他们的想法?



 · 03 ·

家长对孩子这么做,才能皆大欢喜


大多数家长最初只是想要更加了解孩子,他们害怕孩子因为年纪小,做出错误的选择,侵犯隐私貌似是条捷径,但了解孩子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1) 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建立平等的关系
 
7年前的《爸爸去哪儿》让我们记住了田亮的女儿森碟。这位小朋友以惊人的速度长大了,她不仅继承了父母的盛世美颜,还拥有了超强的运动能力。




但她并没有继承爸爸的衣钵“跳水”,而是选择了网球。对此,田亮表示非常支持,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名为《臭爸爸》的书,书中写道:“我逐渐意识到,做父母的应该放下所谓的身份,沿着孩子的思想,去倾听孩子的想法。”

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并营造一种无话不谈的宽松环境。这样一来,孩子反而更容易敞开心扉,主动把隐私告诉家长。

2)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从细节判断

家长可以从一些变化中去收集信息,而不是通过窥探隐私捕风捉影。

比如孩子的性格是不是发生了转变,原本活泼开朗,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看看孩子的成绩单,最近是不是出现了直线下降?孩子的胃口是不是变了,突然暴饮暴食,或者不吃不喝都是需要关注的。还有孩子经常提及的朋友,是不是突然不联络了,孩子的在家的情绪是否有所变化等等。

其实孩子的状况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现象得出结论,家长只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从细节判断是不是与之前保持“一致”,就可以大致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3)培养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

儿童随着身心的发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但其三观还未完全形成,无法做到良好的自我控制。因此,在处理诸如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许多问题时,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度。

因此,家长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不是控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方法,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家长没有办法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但孩子明辨是而非的能力,会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包贝尔的女儿“饺子”在干妈杨子姗家中做客,干妈让她和小弟弟一起玩。当小弟弟一把抢走了饺子的玩具,饺子没有发脾气,而是叹了口气说:“没关系,我妈妈已经教过我,比我小的人,我就得照顾他。”这让全场嘉宾惊呆了,纷纷感叹包文婧教得好。由此看来,孩子一旦学会明辨是非,就是一个“小大人”。





 · 04 ·

写在最后


每对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都会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们不再拥有时间和金钱的绝对支配权,而总是想着怎样让孩子过得好一点。
 
当孩子慢慢长大,变得捉摸不透,焦虑的家长会选择窥探隐私去掌控孩子。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不尊重他们,贸然侵犯他们的隐私,他们会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并学会对家人撒谎。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倾听、理解和回应孩子,以及觉察到孩子表象背后的情感需求。只有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与孩子平等相待,他们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孩子心情舒畅时,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健康成长。

愿父母们都能够淡定坦然地教育孩子,其实放过孩子,何尝不是放过自己。




参考文献:

1.张霞,处理好儿童隐私使儿童健康成长,学前教育2005(10)

2.葛丽辉,儿童隐私问题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18(17)
3.Liz Matheis,Ph.D.,parenting-is-not-about-controlling-your-child,psychologytoday


-End-

*作者介绍:楚沛冬,10年+外企内部沟通经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智EAP心理咨询师,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十佳心理科普大使”。用心理学看世界,愿你被温暖治愈。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