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老母亲只能表示 什么鬼话 深表认同,然后耐心沟通咬牙切齿,陪孩子 熬过去 一起同成长。在做老师的时候,每天和孩子相处时间有限,看着“别人家的娃”都萌萌哒,便一直认为只要有耐心,叛逆期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当我身为人母后,才发现,想和逆反期的孩子好好沟通?每一次,当我被神兽折腾得筋疲力尽时,耳边总能传来一句古老的咒语:当孩子处于叛逆期时,父母一味的指责打骂,会让孩子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如果父母能做到耐心沟通和陪伴,孩子未来更能成长为拥有良好品质的人。其实,身为父母,看他一个人独立寒风,饿着肚子,还要死撑着跟我们叫板,来维护他幼小的自尊心,还是有点舍不得。所幸,李玫瑾教授作客《圆桌派》时的一期谈话,曾总结了4个与叛逆期孩子沟通的方式。当儿子试探着告诉爸爸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时,不想却被父亲的两句话彻底惊呆。果然,儿子一听老爸竟然是同道中人,甚至还是前辈,立马心中升起了崇敬之情,于是父子俩开始了哥们间的友好会谈。当孩子愿意把心中的想法告诉父母时,是他在向我们释放友好的信号。在孩子眼中,只有和他们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心里话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正如马未都在之后讲的:“你要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因为当孩子一旦关上沟通的门,我们会彻底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有先放下对错,和孩子统一战线,让他们认为你是“自己人”,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打开沟通的大门。李玫瑾教授在节目中也提到她和初中的女儿沟通时,针对不同情况使用了不同的沟通方式。而是会选择比较放松的环境,比如遛弯儿,或者去超市采购的过程中。当孩子的状态比较轻松时,也会更愿意去倾听和接纳父母的意见。当她发现女儿有了男朋友,并且可能有危险后,选择写了一封信:
如果三年之后,他还会等着你,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读完她的信,女儿回信时,信封上的一个称呼,满满都是对母亲的感激:对叛逆期的孩子,唠叨通常是父母选择的最简单的沟通方式,却也是对孩子最无用的教育方式。这时,再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做法,我们的建议是什么,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如果说认同地聊是靠近孩子的方式,那轻松地聊则是让孩子接纳我们的策略。面对越来越“不受控”的她,老母亲积累的“怨气”也越来越多。但好在我一直牢记那句“孩子叛逆期,忍一忍就过了”,所以一直勉勉强强的维持着母慈女孝。直到一天早上,0℃的天气,女儿坚持只穿薄薄的公主裙出门。刚开始,我还耐着性子引导她,试着一遍遍讲道理,后来,在她一次次地抗议后,我的情绪也彻底失控:“啊!”还在喋喋不休指责的我,被女儿一声发泄似的尖叫瞬间吓清醒。我突然反应过来,此刻的她,心里本来就充满了挫败感和委屈。而她都这么可怜了,我还在指责她,确实看起来有点惨无人道。于是,我决定先冷处理,让我和她的情绪从顶点降下来,恢复平静。“刚才妈妈被变成魔鬼了,请问爱莎公主,你可以把我变回成温柔的妈妈吗?”当孩子受委屈后,父母第一时间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当孩子被说乐了,然后再去提出建议,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了。他们知道父母的软肋是什么,也能很迅速的为自己的错误找出借口。一旦父母被激怒,那就正中他们下怀:你看,我都是被爸妈逼成这样子的,他们要是每天给我爱与和平,我怎么可能叛逆呢?所以,与其无谓消耗情绪,不如换个方式,先冷处理,再幽默地聊,等转移注意力后你会发现:演员金靖曾演过一个喜剧视频——《我家孩子叛逆期》。女儿踹开大门,晃着身子,一边踩着椅子抖着腿,一边捋着凤尾刘海,大喊“碍眼”。女儿歪着骄傲的头颅发出世纪拷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妈妈冷静接招:“宝宝,你多虑了,没有你的饭,你看着我们吃就行了,碗筷都没给你准备呢。”女儿已经有些动摇,但还是坚持守住叛逆的旗帜,开始撕书。妈妈临危不乱,打电话 “退学”,顺便为女儿取消掉原本计划好的欧洲十日游。只见女儿三分讥笑,四分轻蔑,祭出终极法宝:“我要离家出走。”刚一低头,就看到爸妈早就为她整理好的行囊,为了让女儿没有后顾之忧,他们还贴心的和女儿断绝了亲子关系。叛逆的女儿,悄咪咪地回来了,扶起椅子,拿好碗筷,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呦。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父母的焦虑,比孩子的叛逆更可怕。”一焦虑,就容易上纲上线,一点小事,往往最后发展成了亲子关系中过不去的坎。等冷静下来后,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不要孩子家长双双崩溃。当然,有时候熊孩子的试探会毫无底线,得寸进尺。这时候,不如试试反其道而行,坚持原则的同时,给孩子的“回归”留下一个出口。那时,你会发现:他们需要通过积极捍卫自己的自我意识,来达到脱离父母,和减少自我意识成长带来的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先用认同敲开孩子的“门”,然后放一张舒服的“沙发”,让他在有足够安全感的状态下放松下来,多倾听,再沟通。现在的他们,正经历着曾经的我们。却也是现在的我们的理解和包容,成就着未来更好的他们。熬一熬,多点耐心,一睁眼一闭眼,叛逆期也就过去了。作者:牧青野,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