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并不喜欢这种说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把工作和生活放在了对立的两极。我们排斥的并不是工作本身,排斥的是「迫不得已」的工作。所以,我们不妨把视角拔高一点,把目光聚焦在生活本身。如果把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思考、休息、娱乐,都理解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样,来让生活这个整体的图景,更丰富,更完美?以下的这几点,是我对今年的想法和规划,在这里分享给你,也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 01 ·
早上,被闹钟唤醒,洗漱,花1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去上班。
到了公司,开会,对接,内部沟通,跨部门沟通,反复确认需求,回邮件,回信息,汇报。
下班到家,吃饭,洗澡,整理未完成的事务,时间已经到了9点、10点。
想干点别的,但实在觉得很累,于是告诉自己“算了,明天再说”,追两集剧,看一期综艺,睡觉,又一次重复这样的生活……
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一天,把自己做的事情大致列出来,然后问一问自己:我们每一天,都需要做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来保证我们的生存和稳定性。比如通勤、做饭、做家务、公司里无穷无尽的会议、繁琐的事务和流程、千头万绪的沟通……诸如此类。这些事情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的,但本质上,它们是「低价值」的:它们大多是一些机械重复和支撑性的事情。不做,会有麻烦;但做了,也没有什么好处。你只是在完成外界赋予你的某个社会角色的任务,比如员工、主管、父母、消费者……仅此而已。☞ 可以帮助你缩短从「现在的自己」到「理想的自己」之间距离的事情;☞ 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做的,能够使你在未来获得更多自由度的事情;☞ 是可以成为你的成果,成为你垫高未来视野、认知和思想的基石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每一天,要去做 todo list,但更要去做 done list。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去思考:
我这一天里面,有多少时间,耗费在「低价值」的事情上?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100%的时间都能投入到「高价值」的事情上,但这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按我个人的经验,每天能把「低价值」的时间缩短到50%,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因此,新的一年,我想跟你一起这样做:
① 尽可能缩短「低价值」事情的时间,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做「高价值」的事情。
比如:
你的时间,要花在那些「能够使你的每一天,都跟以往的每一天不一样」的事情上面。很多人以为我从来不娱乐,其实不是的,我也会看小说看电影。我们要做的,一是节制(参考上一点),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比如:这部电影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怎么样才可以更好,你能否试着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比如:这部小说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的,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你从中可以总结、提炼出什么?走马观花的经验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的停驻,审视,加工和筛选。你的思考过程,使得这些经验被你内化、吸收,成为你知识体系和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你用来理解新事物、思考新问题的一部分。
· 02 ·
一件事情,做了,能够有即时的反馈,我们就会继续去做;反之,如果这种反馈不够强烈,或者反馈的延迟太长,我们就会倾向于不去做。它可能在未来带给你很多回报,但在当下,这些你都看不到。我一向都不提倡所谓的「自律」,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事实并非如此,是因为他坚持了下来,我们才说他「自律」。一件事情,你去做的动力超越了它本身固有的阻力,那你就会去做;反之,你就不会去做。而短期反馈的本质,无非也是在「动力」上面添砖加瓦罢了。当人们讨论和思考「未来的自己」时,他们激活的脑区,跟讨论「别人」时是一致的,而跟自我反思和审视时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未来的自己」,默认成跟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因而,会减少为了「未来的自己」而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所以,一个有效的练习是,每天抽出10-15分钟,想一想:1年后的我会是什么样的?3年后呢?5年后呢?10年后呢?这能够有效地帮助你在「现在的自己」跟「未来的自己」之间,建立一道桥梁。从而帮你把未来的自己跟自我进行关联和绑定,强化你的动力。最有效的做法,不是强迫自己去坚持它,而是把它拆解成最简单的步骤,并把它安排到一个旧习惯的后面。等第一步已经完全内化、习惯了,再去进行第二步……以此类推。在沙发旁边放几本书,告诉自己:一洗完澡,我就读15分钟的书。等到这一步已经完全习惯了,你哪一天不读书就觉得不舒服了,再增加强度:一读完书,我就用手机写200字读书心得……习惯之所以能成为习惯,正是因为它不需要花费意志力去行动和维持,而是靠场景的提醒,以及大脑会「保持行为的惯性」这一习性。不妨试着把你的每一天,在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比如,每天拨出大约15%的时间,去实践一些缺乏短期反馈、但长期来看有价值的习惯,为你的未来做一个「储蓄」。
· 03 ·
情绪是一种不好的东西,我要用理性去思考,最好是不要有情绪。② 大脑通过自身的「数据库」做出判断:你产生这样的情绪,有助于你应对这个威胁。
意味着有某些重要的事情超出了你的掌控,而你不希望它超出掌控;与此同时,你可能有比较强的「自我特权意识」,希望一切事物如你所想地去运转,将不如你所想的情况视为威胁……你存在某种弱点和缺陷,而现在发生的事情,正好命中了你的弱点,你需要去正视它。你唯一需要警惕和克服的,就是「盲目地按照情绪的指示去行动」。还是那句话:情绪负责提供警告和建议,但决策权一定是在你自己手上的。
② 让理性参与讨论:
现在我们面临这样的情境,你认为我们应当怎么做?
③ 作出冷静的决策:
把情绪的提议作为选择1,把理性的提议作为选择2,综合两者,作出自己的判断。
④ 调整大脑的模式:
大脑会记录你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行动,因此你的行为,就是在告诉情绪「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境时,你可以控制一下你的输出功率」。
觉得「我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我是一个很不理性的人」,乃至于对自己感到沮丧、失望,觉得自己很失败。容易产生情绪,容易对外界的刺激起反应,意味着你的预警系统和应急系统非常强。容易产生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让情绪单方面地主导自己的行为。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让理性参与进来,通过让理性和情绪保持平衡,来控制自己的决策和行动。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一起加油。
· 04 ·
人永远活在社会之中,没有人能够切断一切跟外界的联系。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会有一些时刻,被来自外界的信息和事件「插入」。可能是朋友的请托,可能是家人的干预,可能是领导的指示,可能是客户的要求,甚至,可能是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等等。大多数时候,这些事件都会打乱你原有的计划,逼迫你「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它们。这就导致我们会降低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性和可控性,会感到外界在跟我们抢夺生活的控制权,把「控制点」不断地往外拉。当控制点被过度地拉向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沮丧感、无力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有多少时候,你是能够完全按照你的安排和规划去行动的?又有多少时候,你的日程和计划,总是被一些突发的事情打乱,不得不优先去处理、去安抚、去调整?每当遇到这样的时刻,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什么反应呢?焦躁。对不对?你生活在社会中,你所享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来自外界的支持。因此,在你的生活里,本来就应该拨出一部分的时间精力,去回应外界的信息。我预计给它15%的额度。不妨暂且把这15%的时间精力,叫做「对外时间」。那么,在这部分「对外时间」里,你可能会遇到很多新场景、新问题,可能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但这没有关系——这15%的对外时间,本来就「不属于我」,我本来就是要来处理这些问题的。反之,如果我能从中有所收获,那完全就是额外的收益。
如果这15%的对外时间刚好被占满,那很合理,本就应当如此;
如果这15%的对外时间有盈余,那就是「我赚了」,不妨把它好好利用起来;
如果长期来看,这15%的对外时间不够用,那可能就需要考虑:
我是不是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资源太少了?
是不是需要拒掉一些纯粹的「别人的事情」,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
你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思维游戏,并没有改变本质。并没有一个外界要强行地「让你难受」,你往往只是在自寻烦恼罢了。很多时候,改变看待事物的视角,你的感受和体验也会全然不一样。面对烦恼,最关键也是最有效的做法是,往往不是改变外界,而是改变我们内心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 05 ·
缺乏了学习(输入),你就会变得盲目,不断重复自己的旧模式,不会有任何新的改变。缺乏了思考(加工),你就会变成「鹦鹉」,照搬和套用别人的策略,没有「自己的东西」。缺乏了行动(输出),那一切就都是空谈,更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成果……把外界的高熵的信息吸收进来,通过加工把它们重组、整合成一个低熵体;再去对外界作出干预,获得反馈,提供动力,维持运转……这个熵减的过程,就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生命体验。而这个系统运转的每一个时刻,连接起来,就是我们的一生。但,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喧嚣和纷乱,我们始终都要追求心智的自由。所以,每一年,我都会去思考两个问题,作为我这一年的整体规划和策略:这一年下来,我对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干预,会有哪些改变?这一年下来,我可以拿出什么成果,来作为我这一年的成绩?这两个问题,也分享给你,不用急着回答,可以再好好想一想。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L先生说(lxianshengmiao),内容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作者简介:Lachel,认知思维专家,多个跨界品牌创立者,虎嗅、36氪特约作者,致力于让更多人学会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