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乘客地铁惨烈自杀,视频曝光:生与死之间,只有10cm距离

这几天的热搜上,我看到一个惨烈的故事。


 
4月26日上午11点05分,在上海地铁2号线的龙阳站,原本等车的人们万万没想到,自己将会目睹怎样的一幕。
 
就在列车即将驶入站点时,人群中的一名中年男子,突然直接翻越过安全门。
 
也许,他原本的计划是直接跳入轨道,这样人一下就没了,死的轻松。
 
却没曾想列车速度过快,这个可怜的中年人最终卡在车厢和站台之间,不治身亡。



现场血腥又惨烈,有网友说,这是活活被挤死啊,胆汁都挤出来了。
 
不禁令人感慨,是怎样的绝望才会另一个中年男人,用一种如此决绝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现场目睹了全程的市民说,当时人还有气。
 
我甚至会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看着那些围观他的市民们,会后悔吗?还是仍然这样的决绝?
 
只可惜,我们无法知道了。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不过巴掌大的10cm间隙中。
 
这样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生活的沉重和压力,让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也许你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也许你担心某个你爱的人是否有这样的念头,今天的文章,想聊聊自杀的话题。
 



 · 01 · 


有人自杀只是为了发声
 
2021年才过了4个月,网上关于自杀的报道层出不穷,牵动着我们的心。
 
其中让我感到辛酸的,是那位用生命抗争的货车司机。
 
4月5日,一名名叫金德强的51岁货车司机,因为卡车上的北斗系统掉线,在接受路警检查时被罚款2000。
 
他选择留下遗书,服农药自杀。



一个货车司机一天辛苦跑下来,不过赚个200-400元,这笔罚款下来,直接白干了。
但让这个货车司机委屈又愤怒的是,对这笔罚款,他很冤。
 
北斗系统掉线,是产品质量问题;而司机上了高速之后很难随时停车检查,这样的现实又与捆绑司机的政策相违背。
 
最终,金德强这样的货车司机,被夹在底层无力抗争。在遗书中他说:“我用我的死来唤醒领导对此事的重视。”
 
我们常常会说,自杀的人是心理问题。但实际上,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英国利物浦大学心理健康教授DavidPilgrim在《心理健康关键概念手册》一书中,认为将自杀单纯与心理障碍相联系,是错误的观念。
 
所有选择自杀的人,原因各不相同,但背后的心理动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结束痛苦。
所以一个人做出自杀的决定,不一定是非理性的决定,只是ta看不到其他的希望,在极度绝望之下,用放弃余生的办法,解决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心理学家Albee在1993年发表的论文中,曾总结了一个心理疾病发生率的概念性公式:
 
心理疾病发生率=(压力+剥削+机体因素)/(支持+自尊的建立+应对技巧)
 
分子部分,是促使一个人最终选择自杀的因素。压力指的是一个人承受的内心和外部环境压力;剥削,指的是社会经济中的剥削;机体因素,则指的是一个人先天特质,也就是基因所决定的,这个人对压力的适应和易感性如何。
 
比如,对于故事中的金德强来说,他的生活一直很艰辛。
 
9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辛苦把他和12岁的哥哥拉扯大。到现在51岁,落下一身病,没挣着几个钱。
 
但到了死亡那一刻,他仍然在遗书中嘱咐儿子女儿,不要学他窝窝囊囊一辈子,好好把日子过好。
 
他把对幸福的祝愿,留给了孩子,自己则选择了去另一个地方。
 
所以,请别再说自杀的人都是因为太脆弱。

 · 02 · 


如何识别自杀信号
 
在文章开头的地铁自杀事件中,网络上一度引起热议,却不是“愿逝者安息”这样的惋惜,而是许多人抱怨“死了还要耽误大家的时间”。
 
甚至有评论这样说:初步揣测学历不高,不然不至于无脑的选个这样麻烦的死法,自己轻松了,麻烦一堆人,死的安心么?



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曾写下的那段: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但即使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拥有共情力本身就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如果那个跳轨男人在决定去死之前,他身边的人能察觉到一些异常,甚至他曾接受到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事情会不会不一样呢?
 
其实,一个人在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之前,大概率会释放出一些警告信号,这本身就是ta潜意识的呼喊。如果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人,出现以下一些信号,值得引起注意。



1. 谈论死亡与自杀的念头
一个人如果生活的愉快幸福,一般不会突然谈论到自杀,而一个人说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已经在ta心中盘旋了许久——比如:“如果我死了就好了”、“只有死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要是出门有辆车撞死我就好了”;
 
2. 自我攻击
“没有我,你们会过得更好”——许多自杀者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他们会认为自己其实是他人的累赘,自己才是那个“问题”所在。
 
3. 对未来无望
“事情永远不会好了,我一辈子都完了”——绝望感是促使自杀者行动的重要因素,试想,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只有在极度无望、对未来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才会令一个人走向自杀的结局。
 
4. 社会隔离
“我不想和任何人联系。”——在真实生活中,挡在自杀者和死亡之间最后的一道防火墙,常常是来自身边人的一句话。对亲近之人的责任感,可以让一个人在痛苦中艰难前行。所以如果一个人突然不再和人联系,很可能是处在了某种困境中。
 
5. 人生境遇改变
人这一生,世事无常。当一个人遭遇到重大打击,比如亲人离世、离婚分居、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和负债,这些人生危机往往令人感觉难以承受,而自杀也经常是一时之念的冲动行为。
 
6. 情绪和行为的突然变化
一个作息规律、生活工作稳定的人通常不会去考虑自杀的问题,心境的变化一定会带来外在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一个人如果突然出现特别的情绪或行为改变,比如易怒、具有攻击性、敌意、内疚、恐慌等情绪的表达,而在生活习惯上可能突然大量服用药物或者酗酒,睡眠饮食也发生改变,这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注意的讯号。
 



 · 03 · 


如何帮助自杀者?
 
大众通常对自杀话题的一个普遍误解是:和想死的人谈论死亡会令他们真的去死。
 
研究结果恰恰相反。
 
但这其中的困难恰恰在于身边人如何开口。正是因为太艰难,我们习惯性的会回避死亡的阴影,假装看不见它,然后试着去安慰对方:“你不要这么想啦,一切都会好的。”

即使这些安慰,我们心里也知道不一定会实现。
 
而对想自杀的人来说,死亡也仍然是一件沉重、隐秘、难以启齿的事情。如果此时有人愿意和ta聊一聊,反而像把屋子中发霉的地方拿出去晒太阳,ta会感觉到放松,而不是紧张。


你可以尝试从关心的角度开启自杀这个话题,比如询问对方:
 
“你之前谈到你有一个自杀计划,这令我有些担心,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我感觉你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一些事,我想知道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
 
当对方愿意开启这个话题时,你可以做的更多的是安静倾听。仅仅是倾听自杀者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就足以缓解他们心中一些焦虑和绝望了,这会令他们感到与人的链接。
 
在发现问题之后,你可以建议这个你在乎的人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对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来说,轻易去干预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比如我们常用来劝慰的话“你不要胡思乱想了”,可能对自杀者而言不是帮助而是令一个打击。
 
作为自杀者亲近的人,你可以建议ta拨打心理热线,鼓励他们去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直接陪同他们走进专业的心理医院寻求帮助。而且,如果自杀者自身意志消沉,就更需要身边人主动寻求帮助的行动了。
 
如果你自己就是那个正挣扎在悬崖边的那个人,希望你可以相信:
 
当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1620454402434900.jpg


无需预约 免费倾诉

热线接听时间:周一~周日:9:00-21:00;节假日不安排接听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