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2521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项历时9年,发现重性抑郁障碍占青少年2.0%的调查,与另一项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的研究成果,共同引起了全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数据可靠性的疑惑。
差异悬殊的数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不同抽样方法、年龄分布、测量工具、筛查时间的影响,也与青少年情绪发育不稳定有关,更暴露出青少年抑郁筛查诊断体系的不完善,一些数据在媒介传播中被夸大,造成了社会性焦虑。
青少年抑郁确实值得全社会重视,但不宜过度放大。青少年群体在生理、心理、情感、认知等多方面正在经历迅速变化,医学界尚未对青少年抑郁的发病机理有科学、准确阐述,测量方法多依赖国外心理测量量表。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抑郁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要影响,而这些恰恰是中国青少年教养模式所忽略的内容。
一直以来,家长习惯把学习成绩视为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把批评和管教作为主要家庭教育手段,忽略了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或者掉入过度保护和溺爱的陷阱,导致孩子在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困境时不知所措,进而出现烦恼、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
随着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家庭不和谐因素对子女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家长的生活压力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压力,易诱发严重心理问题。
破解青少年抑郁,预防最重要。
青少年尚未形成自主观念,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存在强烈心理依赖,在面对困难、压力、失败和伤害时倾向于消极应对,迫切需要外部力量支撑。需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规律,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形成多方协作,共同破解青少年抑郁问题。
父母要增加与孩子的亲子交流,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不能一味追求升学和分数,要增加学校心理课程设置,减少校园欺凌、塑造友善的同伴群体环境。
针对心理性困境青少年,社区要积极开展精准化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对残缺家庭的青少年予以必要的社区帮扶;政府要净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心理健康知识宣教。
做好青少年抑郁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及社会预防,才能培养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下一篇: 父母的心理情结可能导致孩子自卑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