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1019
相信很多父母的都有以下的经历,总是听到孩子说“你根本就不懂我”。
明明一番好意,却总是不被理解,心中的苦楚难以诉说。
前段时间,表姐和小侄女闹矛盾,小女孩跑来我这住。
表姐无奈的说:
“你说小曼最近是不是到了叛逆期,感觉我们母女俩真的聊不来,待在一起就吵起来”。
原来,小曼在桌上放了朋友寄的明信片,上面用笔记本盖着,但是她妈妈打扫卫生时,觉得挡地方了,就放到书架上,小曼回来觉得东西被动了,就生气的找妈妈,结果母女俩说不到几句就吵起来了。
“我不就是打扫的时候,帮她把东西整理好放到书架上,至于这么生气吗”,表姐委屈的说,她不知道女儿为什么突然发这么大的脾气。
这么一听,我就明白了。
其母女俩的争吵,都是因为读不懂对方。
比起东西被“乱放”,侄女小曼生气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真相。
那就是,她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偷看”了。
这让人想到NLP心理学上常用的一个概念“冰山原理”,如果沟通出现摩擦,其实是因为彼此看不到对方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如果你了解了“冰山原理”,可以减少很多的争执和互不理解。
“冰山原理”,最初源自萨提亚心理学,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提出的。
她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童年的某些经历,也会影响着往后人生的认知和行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不快乐,那么溯其根源很有可能是儿时有某种未被满足的期待。
“冰山原理”就是来描述这种现象。
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如果去探索隐藏在水底的部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想法、期待、渴望……等东西,那便是一个人的“真我”。
个人内在冰山分成六个层次,依次是:行为,感受,想法,期待,渴望,本性。
深入理解来说,是这样的——
行为:就是我们五官所接收到外界的信息。(争吵 、吃饭……等。)
感受:指的是行为带给我们的内心反应。(久别重逢后的惊喜,离别时的感伤,美食当前的满足感……等。)
想法:就是有了感受之后,信念价值观系统的一个反应。(夫妻争吵后,心里很难受(感受),希望有一段和睦幸福的婚姻(想法)。)
期待:就是一种具体的需求。(我想拥有更的钱,我想和这个人结婚……等)
渴望:一种深层的共性需求与期待。如需要被爱,接纳,理解,安全,赞美,肯定,尊重、重视等等。这是每个人都渴求的心理营养,主要来源于小时候成长在过程中父母的给予。
本性:情感上完全活在当下;能完整地兼顾我、他、情境中;能让生命力根据自然状态下不断成长。内心充满了喜乐与意义感。同时,有能很顺畅地和任何人链接。
冰山原理模型,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后面,其深层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不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不仅别人很难察觉和沟通到我们的冰山底下的东西,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内在冰山。
有的人会说,不知道为什么明明都是为了对方好,但是行为造成的后果却是“争吵”、“不理解”和“矛盾”。
其实,这是因为没有看到彼此冰山之下,更深层的东西。
也就是,没有看到彼此真正的“需求”。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丈夫升职加薪了,回家后他第一时间告诉了妻子,想一家人高兴高兴。
但是妻子却说:就加个两百块钱你也能高兴成这样?外面和你同龄的人,早就但上经理和老板了,你才升了个主管。
结果,本来高高兴兴的一件事,两个人开始闹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妻子给丈夫的回应,是从行为层面去沟通的。
也就是,关于丈夫分享了“升职加薪”这件事。
她没有看到丈夫在分享升职加薪这件事(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座冰山,有更多的东西。
他的想法是:升职加薪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意味着他是有能力的。
他的期待是:家人知道后,也能一起高兴。
他的渴望是:妻子会给他认可和赞美。
他的本性是: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给了他心理营养,他得到肯定,也有满足感。
如果作为妻子,有学习萨提亚冰山原理,相信她能明白如何更好的去回应丈夫。
也许一句“这么棒的,那我们今晚做顿大餐庆祝一下”,就足以让家里氛围融洽。
但是妻子为什么没有这么说呢?
妻子的行为背后,也有她的“内在冰山”。
如果丈夫也能解读妻子的“内在冰山”,知道她吐槽的背后,真正的想法、期待、渴望是什么。那么两个人,也不会最后是“粗暴沟通”。
如果在沟通中,能看到彼此的冰山,看到更深层次的需求。
那么沟通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能减少很多争执。
也就是萨提亚中说的“一致性沟通”,兼顾了“我,你,环境”三者的整体平衡,也兼顾了感受、想法、期待和渴望。
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能让双方感到友好,也更加能在沟通中和谐的解决问题。
这有利于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
如果你想了解关于沟通的技巧,关于更多的实用心理学内容。
欢迎关注我,我会持续为你分享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愿与你一起探讨!
课程详情咨询
下一篇: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