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1915
01
Z女士的倾诉是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开始的。
当着女儿的面,夫妻打架...
周六早上,我和丈夫本来打算带女儿去迪士尼玩。
Z女士想起之前开家长会时,班主任曾提醒过:她的女儿在学校里有时会出现打人行为。
还评价她女儿,“小小年纪,脾气却大得很。”
当时Z女士还引以为傲,觉得她的女儿在学校不容易受欺负。
可经此一事,Z女士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女儿是遗传了她和丈夫的暴脾气吗?还是她和丈夫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了自己的女儿?这算不算“暴力倾向”呢?
针对Z女士的倾诉,我们的咨询师是怎样看待的呢?
从Z女士的叙述中提炼了两点,我认为是需要Z女士好好思考的。
第一,她和丈夫打架的行为真的不算“家暴”吗?
第二,父母当着未成年孩子的面争执、打架,考虑过后果吗?
首先,希望Z女士明白,我国法律对“家暴”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发生的一切暴力行为。(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殴打。)
其次,Z女士认为自己“打回去了”,不是单方面被打,因此不以为意。但是根据Z女士的叙述,年幼的女儿看到父母打架时,精神状态显然受到很大刺激。
可见,无论Z女士如何定义自己和丈夫的行为,这种行为都给女儿带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有人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
我们心理学上有个“原生家庭”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可能冥冥当中会带有我们“原生家庭”中某个人的影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说,你很像爸爸,像妈妈,其实这就是代际传承。
而家庭暴力,也是会“代际传承”的。
经历过家暴、或者目睹过家暴的孩子,很有可能在成长中,也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样虐待他的伴侣和孩子。
希望Z女士可以调整自己和先生的相处模式。
要知道,家暴毁掉的,远不只一代人。
李老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研究发现,50%至70%的成年施暴者,是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
也就是说,小时候目睹家暴、或经历家暴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变得认同父母的暴力。
当冲突出现,不知道如何维持边界,更不知道如何处理冲突时,从小印刻在他们身体中的经验告诉他们,用暴力解决吧。
Z女士想想,女儿在学校的表现,是不是很符合上述的逻辑?
当务之急,建议还是先带孩子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里,做情绪疏导和行为矫正。
Z女士和丈夫的互动关系无疑也是需要调整的,建议试着说服丈夫一起做一下家庭治疗。
如果夫妻二人不愿意接受家庭治疗,至少一定达成共识——以后不要在孩子面前激烈争执,更不要动手。
理解Z女士,中年人面对生活、情感、育儿的压力,确实很不容易。
但是,有时候,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庭,更需要一个有爱有温暖的家。
《家庭》
在星光下独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会,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量数的家庭;
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生命的历程就是克服一道道障碍的过程......
也许有时会迷茫、苦恼、焦虑,心里有无处宣泄的情绪,有积压已久的话题,有无人分享的心事...这些情绪需要被安抚、或宣泄。
当你不知如何表达心中万般思绪时,来找“我”吧!
【德瑞姆心理树洞】是一个能够接纳你所有心声、给予你宽慰回声的空间!
说出你的心事,我们会给予你温暖的回应。你的心情,我愿意听!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