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只愿下辈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让您受伤。”
如今,青少年自杀事件越来越多,而这当中经常被反复提起的往往是“家庭”。有不堪父母期待的重压而选择解脱的,有生在只有控制和辱骂的家庭无法感觉到爱和被爱而轻生的……桩桩件件悲剧,都说明:如今有些家庭的教育是存在问题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安全感是同特定时期父母是否能够积极回应他的期待和需求成正相关的。若婴儿有需要时就会有人照料的话(如饥饿时让家长察觉后会立即让孩子得到食物饱腹),婴儿就会因为这种持续而稳定的照料形成安全感。婴儿需要经历的这个特定时期,即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这一阶段,只有实施正确教养方式的家庭才能让婴儿对世界逐步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有着足够安全感的儿童面对挫折的时候往往也更自信,出于对这个世界建立起的安全感,他们更愿意去探索、去努力奋斗,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他们的背后永远有家人。而那些没能建立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则相反,他们眼中的世界像巨大而恐怖的怪物,他们不敢轻易踏出下一步,也不期待家人的温暖,于是被困难束缚在原地不得动弹。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存在四种类型,分别是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和忽视型。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家庭类型并不是绝对的,家庭类型会因家庭成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那么,家庭应当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支撑不住时的安全网,而不是反推他入深渊的幕后黑手呢?所以家长总习惯于不把孩子们的话语和情绪当真;又或者当真了,但觉得小孩子的情绪像是风一样一吹就散,所以无关紧要。事实上婴儿对于情绪是非常敏感的,科学家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对早期阶段重要性的强调也能佐证这一点。再加上还未步入社会的他们大多时候不会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所以当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请先相信他们是真实的。如果有什么事情让他们难过,请先不要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天真。——如今短视频平台上不乏这样的视频:孩子喜欢的宠物被做成了菜肴或者因大人的失误被伤害,大人不仅毫无歉疚,还要崩溃哭泣的孩子露出“笑容”作为反转或者笑点。——这其实是对孩子真挚感情的恶意消费,会成为孩子不愿吐露自己真实情绪、压抑情感从而导致悲剧的导火索。
一位美国的女性演讲者Lisa Godwin坦言,她在幼年曾遭受性虐待,却不敢同父母提起。唯一一次受到外界力量鼓舞,鼓起勇气向第三人揭露的时候,对第三人而言,“比起相信一个小孩,相信作为加害者的成人更加轻松”。——她后来成了一名教师,希望能听到身边每一个孩子藏在心里的话。弗洛伊德认为成年后的人格形态都取决于早年环境和早期经验,连成人的变态心理和心理冲突也可以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即使这个观点后来看来过于片面,也无人可以否认早期经验对人的重要性。
①不要将孩子当成任意操控的玩偶,去左右他们的人生。这种控制欲强家庭事实上是四种家庭类型之一的专制型。专制家庭通常是家长的“一言堂”,要的不是孩子的自由发展,而是绝对服从。这类家庭的孩子常常产生“好学生心态”,而大多因压力自杀的孩子都拥有这样的心态。即人们为了完成上级期待而努力改变自身,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情绪态度合称为好学生心态,包括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等。
②比起“有条件的赞赏”,更多的采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条件的赞赏”的出发点是好的,存在着一定好处,但不可滥用。比如一个孩童把垃圾自觉丢进垃圾桶时,父母大声称赞他说“我们宝宝是一个不会乱扔垃圾的好孩子!”;或者当孩子考了好成绩回家时做一桌丰盛的晚餐以兹鼓励。但总是这样,可能会让儿童学会放弃真实感情和愿望,只接受他们身上被父母赞许的那部分。——类似于“无论做什么,父母都会关注孩子,孩子的一切都会被接受和被爱。即使做错了,评价也只是对事不对人,当你改过这个行为后,父母依然会爱你”。
“叛逆期”青少年的冲撞当然值得被教育,但同时应该被了解的是,他们的“叛逆”并非出于单纯的对抗,而是这个时期连他们自己也处在一种对自我的迷茫中。他们正经历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正不断审视自己的身份,试图搞明白自己是谁。也开始关注他们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对“已经成为的人”与“社会期望成为的人”进行调和,以期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青少年经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所以比起无止境的争吵,不如去尝试和孩子们沟通交流、互相理解吧,家庭能让他收起棱角,成为他对抗矛盾的力量。
在四种家庭类型中,忽视型是最不可取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家庭中的父母不关注孩子,缺乏同孩子的互动,使得孩子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长大以后心理和身体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家庭成为孩子的后盾后,家长不必过于忧心接下来的挫折会使他倒下。就像加缪说的那样:“这个世界的悲惨和伟大:不给我们任何真相,但有许多爱。荒谬当道,爱拯救之。”和50万+父母一起
掌握学完就能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立即报名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第10版·上册)》-(美) 帕帕拉 、(美) 奥尔兹 、(美) 费尔德曼.
2,《人格心理学(第八版)》-JerryM.Burger
3,郭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蒙古统计,2020,No.203(05):54-56.DOI:10.19454/j.cnki.cn15-1170/c.2020.0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