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焦虑,你只是害怕不确定



「我最近一直失眠,特别焦虑,不知道你们心理学上有没有啥好建议?」朋友深夜发来求助微信。



我问她怎么了?「其实也没发生啥,就是公司今年效益不好,有消息说可能要裁员,不知道会不会轮到我头上。还有和男朋友已经恋爱8年了,感觉他还是没有结婚的打算,我也已经30了,不知道要不要继续拖着,又害怕分手了遇不到更好的人。」


不知道你发现了吗?引发朋友焦虑的好像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是一种「不确定性」。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心理学家 R.N. Carleton 发现:焦虑的核心,其实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


指「一个人无法忍受由于明显、关键或足够信息的缺失,而引发的厌恶反应」( Carleton,2016)。


而焦虑之所以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普遍的情绪,也和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有关(对比很多父辈一眼望到头的、确定的生活)。


无法容忍不确定性,会让人持续活在不安和恐惧中,甚至深陷生活的泥潭而无法自拔。除此之外,它还是很多心理疾病,比如广泛性焦虑症 (GAD)、强迫症 (OCD)、抑郁症和进食障碍诊断的重要风险因素(Jacoby et al. ,2020)。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很多人痛苦情绪背后的真实恐惧——「不确定性」。





01

无法容忍不确定性,会带来什么问题?



厌恶不确定性,其实是人类的生物学本能,不确定感会带来不适——一项实验表明:同样的电击强度下,与 100% 肯定会触电的情况相比,如果参与者有 50% 的机会受到电击,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压力(Dan W. Grupe,2013)。


但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好比酒量,容忍度高的人能摄入更多酒精,容忍度低的人可能一杯就醉了——一点点不确定性就足以让他们崩溃。


由于不确定性在生活中很常见,无法容忍它的存在,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的需要。认知闭合是Arie Kruglanski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研究显示,当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胁的存在时,认知闭合的需要会显著上升。并且,能够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2010年的实验发现,当参与者仅仅是观看了7分钟讨论911的幻灯片、回想起911的灾难场景时,也会使他们在后来处理任务时,不愿意承受等待,只想尽快取得一个结束。


1688025674736238.png

现实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和喜欢的人发短信,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此时,那些确定性倾向高(即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对方不喜欢自己了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等。而这种想法会极大提高我们认知闭合的需要,即让我们产生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渴望而确定性的答案有两种——确定的喜欢确定的不喜欢当我们无法立刻获得确定的喜欢作为答案时,我们可能会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


这个过程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Kruglanski认为,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抓住(seize: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第二个阶段则是冷冻(freeze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护这种闭合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仅凭直觉做出判断


最终,认知闭合容易使我们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典型的两种选择就是回避主动选择坏的结果


首先,面对不确定感,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avoidance因为什么都不做,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


比如:


◍ 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

◍ 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依然选择不改变;

◍ 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长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

◍ 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


此外,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极端情形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


比如:


◍ 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干脆拉黑了对方;

◍ 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

◍ 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若即若离的过程。


1688025821295794.png




02

什么样的人容易害怕不确定?



“其实,不确定的情形就像一个放大器,它起到的作用只是对你已有情绪的放大。”The Power of Not 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一书的作者Jamie Holmes说。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害怕不确定性?


1.安全感缺失


对未知感到恐惧的人,可能是由成长环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最近的一则研究发现,那些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如家境贫穷、经常搬家、遭受过外部威胁、创伤),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比如读到报纸上有关灾难来临的消息)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差。因为他们有过比较多经历不幸的经验,对于这个世界危险程度的预测会比较高。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当不可预测的困难真正来临时,他们实际上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任务和转换目标。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他们从小习得了一些应对的技能。


2.控制欲强


有时,你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失控的恐惧你希望让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现,你就会产生恐慌。有研究称,纳粹党人希特勒、戈培尔、戈林都是典型的控制欲极强的自恋型人格,在面对不确定性(失败)时,因为不能接受而会选择极端方式(如自杀)。而必须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失控感的人,才会对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


3.低自尊水平


从根本上,你的焦虑和恐惧可能来源于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评价过低。你之所以不愿意面对未来,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不信任:你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总是不愿意相信好的事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1688025902387957.png





03



 如何降低对不确定的焦虑?

但是,就如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可能以无穷精确度既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又知道它的速度。既然连基础物理学中的粒子都无法准确定位,我们又何谈预测生活的未来呢?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与不确定性相处,看到迷茫中的无限可能。


1.用计划代替期待


何形式的幻想看上去都会带来内伤,不如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我们真正可能做到的事试着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当我们把对未来的期待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计划时,未来就看上去不再那么虚空梦幻,而像是接地气的待办清单。


2. 为可能性做好准备


不确定的威胁性可能在于,未知让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变得不可控。我们无法预测明天的天气如何,路况如何,或者自己的公司会不会突然破产让自己一夜间变成无业游民。但是,人类思想的前瞻性或许可以帮我们提前做出准备,有个plan B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3.做情绪的观察者


有时候,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困扰我们,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自我迷失。如果我面试发挥失常怎么办?毕业了是不是就要失业了?不确定让我们生发出各种脱离现实的预测,担忧和恐惧在我们的人肉放大镜下已经失去了原样。我们需要看清楚,那些情绪和想法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的幻象,现实本身并没有那么恐怖,不过就是一场面试,成功了只不过意味着一个可能的offer,失败了人生也不会就此停滞。


1688025953524927.png


4.关注你所能控制的部分


对未知的焦虑和控制感有关,但是,往往只是那种害怕失控的感觉在影响你的焦虑水平和自信,这种感觉是虚幻的,不如去找到那些你真正能够控制的东西,提高应对的能力,“做好我能做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经常找一些你可以做到的小任务给自己,把大的目标拆成小的步骤,让自己经常感受到“我能做到”,及时在每次做到之后给自己奖赏——哪怕只是一个小礼物会逐步加强你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5. 制定行为规则


如果你对股市特别焦虑,就给自己制定一天只能查看一次的目标。如果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感到焦虑,就规定自己必须减少检查作业的次数。如果你对伴侣的忠诚焦虑,那就约束自己不能查看对方的手机。与你想象的相反,解决焦虑的方式并不是时时检查,而是约束自己。


其实,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只有那些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会愿意不断走出舒适区域,不断探索更大的世界。也只有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能和其他人好好地建立起联系。而那些能够享受不确定的人,往往是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他们不会自我束缚,也不会过度限制他人。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正面情绪,因为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关于不得不改变,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把握住眼前这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它。


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

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not knowing”.                                           

—— Mark Z. Danielewski, House of Leaves




参考文献

————————



Dan W. Grupe & Jack B. Nitschke (2013),Uncertainty and anticipation in anxiety: an integrated neuro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R.N. Carleton (2016), Into the Unknow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contemporary models involving uncertainty.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Doi:10.1016/j.janxdis.2016.02.007

Hebert, E. A., & Dugas, M. J. (2019),Behavioral experiments for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challenging the unknown in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26(2), 421-436.

Birrell, J., Meares, K., Wilkinson, A., & Freeston, M. (2011),Toward a definition of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 review of factor analytical studies of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7), 1198-1208. 

Beck, A.T.(1964). Thinking and depression: II. Theory and therapy. Archives of Dohression: Causes and treatmen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General Psychiatry, 10,561-57 

Jacoby, R. J. (2020),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In J. S. Abramowitz & S. M. Blakey (Eds.), Clinical handbook of fear and anxiety: Maintenance processes and treatment mechanisms (pp. 45–63).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Doi:10.1037/0000150-003 

Sara Konrath ;Andrea Fuhrel-Forbis and Alina Lou (2012),Motives for Volunteering Are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Risk in Older Adults,Health Psychology ,87-96 ,Doi:10.1037/a0025226






编辑:Jamie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渴望对当下的困惑进行探索,渴望一段好的咨询关系,可以尝试在德瑞姆心理上预约咨询


1688026060968914.png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