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3793
前两天,电视剧《我是余欢水》大结局,但主角余欢水的困局人生,仍然在被大家讨论:
婚姻里,妻子因琐事和他争吵,嫌弃他窝窝囊囊;
职场上,上司因为他业务能力不强,当众百般羞辱,徒弟还对他冷嘲热讽;
生活里,好朋友不拿他当回事儿,借钱不还,还理直气壮地不接电话。
职场、家庭、人际关系……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余欢水的自我已经被挤压得无处逃遁,更别提个人成长的空间了。
有人评论说:人人皆笑余欢水,人人都是余欢水。
他面对的生活碾压,又何尝不同样是我们的境遇?在一个个人生重大问题上,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如何破局?
1、你可以成为自己的教练
关于人生诸多难题的励志鸡汤文,想必你已经读过不少。可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归根结底,听闻道理只需要用耳朵,但解决自己的问题,还需要大脑深思熟虑、不断内省,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才可能把道理内化于心。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然而,很多人的心智状态,还处于服从区。 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他人的期待,更服从于自己长久以来未经审视的选择。 久而久之,重复的生活、重复的选择,像是遵循了一个既定的模式在运转,进入一种“清醒的麻木”状态。 该如何打破这种状态,探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建议,那就是借助自我教练技术。 你应该注意过,在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的场地边,坐着的是运动员的教练。他们时刻敏锐地观察着场上的局势、队员的状态,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地暂停,把队员叫到场边,布置战术,或者帮他们调整心理。 为什么运动员需要教练?因为当局者迷,运动员们需要一位懂得运动科学规律的旁观者,指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实现自我突破。 我们不是职业运动员,但在个人成长的问题上,我们同样需要一位教练。而且最容易找到,也是最好的教练,往往不是别人,是掌握了教练方法和工具后的自己。 简单来说,自我教练技术,是通过调整我们的心智模式,来发展更完善的自我,从而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谓心智模式,它包含我们的价值观、信念、需求、渴望,相当于计算机的底层操作系统,指导着我们外显的行为模式和选择。 因此,改变行为、走出困局的关键,在于改变心智模式。 魔幻心智 以我为尊 社会主导 自主导向 内观自变
2、职场进阶:探索价值观,破除限制性观念
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可能长达四十年,直接决定了一半的人生质量。
然而,有人不停跳槽,却总也换不到自己满意的;有人则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好职业和领域,却又没有勇气深入另一个领域重新开始。
每个人的选择,每一个行为背后,实际上都是价值观的反映,都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
根据内在驱动力和价值观的不同,有人把工作分成了三类:
job:赖以生存的一份工作
business:为之奋斗、投入热情的一份事业
calling:一种使命和召唤
所以,你能够清楚地回答出,通过工作你想得到的究竟是财富、地位、稳定的收入,还是个人价值和理想吗?
很多时候,当你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时,往往追求的就是一种谬望。
谬望是一个心理学和经济学概念,指你误以为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东西。
比如,你以为自己喜欢稳定,于是选择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但一成不变的工作很快就让你感到倦怠、焦虑和纠结,你没有意识到,比起稳定,你还需要看到个人价值和成长空间。
我们可以从以下具体的情境和对未来的期待中,帮助自己提炼出内在动力,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
问题清单通常是开放性问题,比如下面这样:
在你几次换工作的过程中,是什么驱使你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你理想的工作包含哪些要素,可以具体把那个画面和场景描述出来吗?
你认为有哪些词,可以用来描述你理想的生活?
在你的工作中,让你最有成就感的回忆是什么?
从这些回答中提炼出关键词,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往自己真正渴望的职业路径前行。
而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草率地做出选择,很多人就会陷入无尽的悔恨和焦虑中无法自拔。
这时候,你需要打破萦绕在你脑海中的限制性观念,它们往往有这么两个特点:
含有绝对意味的词,比如必须、一定、永远
带有唯一的条件,比如只有...才能、只要...就
这些词句像是镣铐,会把你困在过去的选择中无法前进,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不过,这些限制性观念并不是牢不可摧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些观念是基于什么经历产生、如何固化的,它们成立的条件是不是并不牢靠。
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些限制性观念转化为我们的期待,从“我必须优秀”转化为“我可以优秀、我希望自己可以变得优秀”。
打破长久以来固化的观念,很难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觉察、捕捉到这些观念,然后加以分析和转变,不断攻破它们,还自己以自由。
3、终身成长:明确自我边界,接纳真实的自己
你是不是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 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消息:“好久不见,你帮我把这个文档翻译成英文吧。你英语那么好,顺手翻翻肯定比我快。” 因为不知道如何拒绝,你真的就顺手帮她翻译了整个文档,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不说,对方往往连句“谢谢”也没有。 按照他人的期待去做事,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知道如何拒绝,这其实是自我边界不明确的表现。 但成为一个老好人,并不能带给我们相应的尊重和回报,只能让自己充满委屈和抱怨,感觉是周围人而不是自己在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其实,明确的自我边界,源自于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你真的在意自己、肯定自己,就会明确哪些事情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 智力价值与边界——拥有自己的想法 情感价值与边界——拥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躯体价值与边界——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社会价值与边界——拥有自己的社交圈 精神价值与边界——拥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信念
✎✎✎
人生就是不断被逼到角落,又一次次找到出路,获得成长的过程。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在关键时刻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往往只能由自己给出答案。
如果你正在生活、情感或职场等方面心存疑惑,正处于人生困局中止步不前,不断自我觉察、自我训练或许会给你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
生活的问题相似,但从来没有默认的选项。
人生,终归还是要你来自定义。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这里有一群三观正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推荐好书。关注书单,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人。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