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 这场疫情,是对所有亲密关系史无前例的一次挑战


 · 引子 · 
没有什么是能靠逃避来解决的

这次疫情一开始,很多人开玩笑说安全套的销量要猛增了,十个月后孩子的出生率要升高了等等。

似乎亲密的人儿关在家里无处可去,外面危险动荡,就很容易联想到大家不得不互相依靠,更加珍视彼此的存在。

然而现实很快破灭了这个幻想。

疫情放缓后,反弹的不是爱情,而是离婚预约,远远超过了结婚预约。

上海的离婚预约在2月份就已经把4月中的都预约满了。透露出一股急不可耐逃离的感觉。

另外,疫情期间亲子关系崩坏的也大有人在,求开学的吼声就没停过。

封闭在家的日子,本该相亲相爱的人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 01 · 
距离所产生的幻想被这场疫情破灭了 

人与人之间,距离越远,相见的频次越低,容纳想象的空间也越大。当然那个想象中的人并不是现实中的ta,只是你以为的ta。

在距离远,见面少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都会展现出自己优势的一面,并非刻意欺骗,仅仅是一种本能。

因为这时候的关系还没有稳固下来,对关系没有安全感,因此会自然地做对关系有利的事情,以进一步巩固关系。等到真的在一起了,比如结婚,代表关系稳固了,那么安全感也增加了。安全感增加后会更放心地把所有的自己表达出来,其中包括坏的一面。

在坏的一面表达出来后,要么被接纳,两人关系达到更深更真实的层次。要么不被接纳,进入冲突期。冲突处理不好,导致的可能就是分离



我们与“我”之外另外一个人的亲密程度,最极致的是达到一元融合的状态,两个人好得像一个人一样。

但对成年人来说,融合是一个退行的状态,在最激情的时刻过去后,融合的需要会慢慢消退,代之以有时融合,大多数时候彼此独立。

而疫情把彼此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压缩得很小,容纳“坏”的空间也被无限缩小,处理冲突的难度大大增加。


 · 02 · 
自欺欺人,难以为继 

可能在疫情发生之前,你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父亲,母亲,妻子,丈夫,你心平气和,耐心有加,然而疫情像一面真实的放大镜,照出来的自己完全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好。

你看到自己眉头紧皱,时而暴躁,岁月一直的静好仿佛只是个假象。

假如你们以前是一对快活自由的夫妻,从不为琐事争执,打扫有钟点工,做饭有外卖,你们只需上班下班一起玩一起分享一起承担彼此的情绪

然而疫情一来,你们所有需要面对的变成只有琐事。谁打扫?谁买菜?怎么买?你们本都不擅长,也不喜欢做这些,都恨不得对方能自觉做了,然而对方也正是这么想的,此时不吵何时吵?



还有些父母,本来平时跟孩子关系挺好的,就下班回来跟孩子玩玩,有时管管学习,周末带着去去培训班或者到处玩玩,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开明的父母,跟孩子和谐得很。

然而疫情一来,本来帮你照顾孩子生活的老人可能不方便过来了,课后的晚托班周末的培训班什么的也没了,你必须全天24小时地与孩子呆在一个房子里,孩子所有的吃喝拉撒睡学习玩都得赖着你。

这下大发了,才知道原来你也是会吼孩子的,甚至要忍住打孩子的手,原来你一直活在好父母的幻觉中,而没意识到只不过本该属于你的责任甩给了别人,只不过一直有人帮你承担。

以下是几组疫情期间的新闻: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不胜枚举。

我已经听到有个父亲在疫情期间到处打听哪里可以学习儿童教育心理学,因为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这么糟糕,并且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 03 · 
调节、疗伤,需要时间、空间

疫情期间,有一个新闻挺让人悲伤的,处于疫区中心的湖北荆州家暴的报案量翻倍。

据当地一名退休警察,同时也是一家反家暴公益组织的创始人说,除了疫情居家带来的恐慌、焦虑、经济压力影响之外,家暴案例增加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单位的支持系统基本被隔绝,人们的日常往来被中断。

二是民间和政府的力量被削弱,比如当地的家暴庇护所,因疫情转变成流浪汉的庇护所。

另外受害者的自助系统也被削弱了,亲戚朋友都不走动了,餐馆,宾馆都不营业,吃住都成问题。

总的说来,就两个方面:身体无处可去,心灵也无处可依。现实的空间和抽象的空间都没有。


空间隔不开,时间更是从何隔起?

两个彼此憎恨的人不得不在时间上空间上挤压在一起,那种窒息只能加重彼此的疯狂。

很多人的婚姻本来就只是勉强、苟且。

只是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上班,加班,出差,见朋友,可以想各种方法减少彼此相处的时间和空间,你所加的班、出的差都可能不过是你理直气壮的逃避。机灵点的或意识化程度低的更可以理直气壮加上一句: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其实你不加班,不出差,天天呆在家里,也只不过是彼此相对无言,冷冷漠漠,尴尴尬尬地过一生。搞不好还要大打出手,为家暴案例的增加贡献点微薄的力量。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难免冲突,少数人能够以积极的方式直面冲突,经过沟通、言说达到彼此的谅解,这样的冲突会让彼此更了解,让关系越来越好。

大多数人对冲突会采取回避的处理:

“我出去一下;我回个娘家;我去跟朋友聚会;我出去吃顿好吃的;我去逛个街旅个游……”

我们有各种哄自己的方式。而疫情却让这些”哄“都泡了汤。

况且,还有外在的支持。比如亲人来打个圆场,劝解一下。比如共同的朋友邀你们一块相会,在推杯换盏、热热闹闹中可能也就这么下了场,我们中国人好面子不是?哪能驳朋友面呢?

从前,我们可以转换空间,转换时间来调节自己,来独自疗伤。而现在,除了直面残酷的现实,似乎别无它法。




 · 04 · 

停不下来的日常生活像一架自动行驶的车子,虽然看似在趋利避害,但所有的反应都是机械的,未经反思的。

而疫情就是那只突然按下暂停键的命运之手。巨大的惯性也许能带着再往前走走,但内在缺乏动力及平衡力的话,很快会翻车或彻底死机。

疫情将忙碌的假象撕去,露出里边森然的内核。平凡的生活可能是假象,内核是苟且;拼命地赚钱可能是症状,内核是恐惧;亲密的关系可能是幻想,内核是生存;甚至努力美丽可能并非自爱,内核是乞求他爱。



忙碌是遮羞布,也是保护。保护我们逃避无意义,逃避真实,逃避思索。当遮羞布揭去,也许本来真实的依然真实,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假装好的开始跌落。这次还能再继续假装继续逃避么?带着一丝堪破后假装没破的尴尬?

不逃避,去直面,再不堪也将在真实的基础上重新建构。

建构一个新的、有创造性的生活;一个新的、有创造性的你。

因为你所逃避的,终将无处可逃。

-End-

*作者介绍:瑛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十几年纸媒从业者。儿童教育践行者,赞成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爱文字,爱人性的丰富和不完美,相信陪伴和被看见的力量。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