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丨《家有儿女》隐藏最深的男人,14年后终于暴露了
白小哲2020-05-144575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小小肩膀大大书包,上呀上学堂……”
哼起这段小曲,估计很多90后都会想起那段被《家有儿女》支配的日子。2005年开播的《家有儿女》,小时候看来只觉得搞笑,14年后重温才发现:《家有儿女》不止是部喜剧,还是部值得反复学习的家庭教育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夏东海当真是这句话的亲身实践者。作为一名儿童编剧导演,夏东海不止对待工作认真诚恳,还极为坚持原则。有一集,制片人为了电视剧的利润,联系了电视台采访。给夏东海提前准备的采访问题中,夸大了夏东海在美国的导演经历,谎称他曾经拒绝了美国好莱坞的导演邀请。夏东海在孩子们面前,诚实地拒绝了电视台这样的夸大采访。“我一直就教育他们,做人要诚实老实,该说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教育,不仅是口头上说给孩子听,更是以身作则地做出示范。
刘梅从小雪的抽屉里翻出了照片、贺卡,误以为小雪早恋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时候,她不愿意被别人知道。一个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么会尊重别人呢?”青春叛逆时期,孩子们都渴望有私人空间,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可很多家长会控制欲发作,越过隐私边界企图揭开孩子的所有秘密。到头来,却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更加封闭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正如夏东海所言,尊重孩子,才会让孩子也学会尊重别人。
在策划一次演出活动时,小雪与同学没有合作沟通好,同学们陆续离去,夏东海适时地安慰小雪:“遇到挫折一要镇定、二坚强、三团结。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乐观。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先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孩子出现难题,有些家长总是条件反射地先责怪孩子,“怎么这么点事都处理不好”,“你看XXX家的孩子怎么没你的问题”。身处问题中,孩子本身已经很焦虑自责,家长的质疑只会火上浇油。及时关心孩子的状态,先疏导好孩子的负面情绪,积极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家中有三个孩子,夏东海对待每个孩子都因材施教,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对待刘星,亲如兄弟,夏东海懂得欣赏这个”调皮捣蛋“身上的闪光点。一次吃饭时,刘梅埋怨刘星功课差劲、排名倒数,化学和语文在及格边缘徘徊。而且,刘星在班级里很受同学欢迎,在“同学评语”里是优秀。除了成绩之外,夏东海还欣赏刘星身上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变通能力。年纪尚小的小雨,夏东海会保护他的想象力,鼓励他”胡思乱想“。刘星用石头做魔术,更让小雨坚信自己的想法,从此吃饭睡觉不离开石头。小雪刘星对石头冷嘲热讽,夏东海却一直替小雨说话,希望可以保持小雨的想象力。夏东海还特意买了一个望远镜,培养小雨对天文的兴趣。几个孩子,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夏东海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家有儿女》这部剧播出10多年了,很多当初看剧的90后也成了爸妈。然而做一个”夏东海“式的父母,放在现在也仍然不过时。一次,夏东海因为工作没完成,整个人都处于焦虑赶稿状态。恰好此时,刘星和小雨在抢厕所时发生了矛盾,小雨气急败坏地把尿撒在刘星的床单上。正在烦躁工作的夏东海,把火气全撒在了小雨身上,罚小雨去洗床单。再优秀的家长也会犯错,但优秀的父母更擅长直面错误,总结经验。夏东海在处理好工作后,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晚上主动给孩子道歉。
穿着白天被小雨无意洗坏的床单,头上戴着花环,唱着儿歌花式哄孩子。他认真地说明自己发火原因,不推卸责任,诚恳地给孩子们道歉:”爸爸今天早上心情不好,不应该把气撒在你们头上,所以特地来向你们道歉,你们不会怪爸爸吧。“
但正确的处理方式,能让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在其中收获耐心、共情能力、沟通技巧……教育子女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而陪伴恰是实现成长的前提。Ella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很希望能够多参与孩子的成长,不想要在孩子最精华的阶段缺席太多。著名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了“依恋理论”:早期的父母对子女的陪伴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简单来说,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感受到信任和爱,就会认为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如果没有得到爱的陪伴,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网上曾流行一个很火的段子,叫“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保姆式教育”事无巨细,一切都为孩子扫清了障碍,铺好了道路,其后遗症就是孩子被培养成难以独立生活的“巨婴”。“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父母要懂得甩手,懂得留给孩子空间,让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样孩子才会形成健全的性格。它伴随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父母不断把控和学习。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没有标准答案,但或许夏东海的育儿方式,可以给家长们作为参考答案。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后盾和力量
只有当父母做好榜样
孩子才有信心把握未来
立即报名

*作者简介: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