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都2019了,这样恶臭的广告词,还能大行其道;更难想象,在引发的争议持续了两周之后,我都以为肯定要下架了,结果这样倒胃口的广告,还依然能在小区电梯里,24小时不间断洗脑;
更要命的是,从平台机构到广告方,没有站出来郑重认错,没有觉得有问题,依然继续像往常一样投放。
这种肆无忌惮的催眠,厚颜无耻的教化,居心叵测的心理暗示,至此,背后的目的昭然若揭:这意味着平台不是蠢,而是坏。
颜值经济的兴起,突飞猛进的整容大军,让资本胃口大开,尝尽了甜头,所以他已经贪婪到,不满足当前的整容体量了,他们野心勃勃,想把所有女人都囊括进自己的体系,沦为收割的韭菜。
否则,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堂而皇之的给出定义:女人美了才完整。
这像极了心理学上的煤气灯效应,意思是:操控者,通过持续而缓慢的,向受害者传达出,你不行,你有问题,你有缺陷等潜在暗示,来达到洗脑和操控对方的目的。
这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心灵打击,让受害者持续处于自我怀疑,以及低自尊的状态,从而完全操控和掌握受害者。
比如在这则广告里,你可能最开始,是一种被冒犯的感觉:我对整容持开放态度,但突然间我不整容就被歧视了,就变得不完整了?我愤怒。
但这只是初始阶段的感受,如果赶巧你感情不顺利,心情很低落,生活处于低谷,这则广告很容易,让你陷入自我检讨,长期的洗脑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我生活不顺,是我不完整,是我不完美,是我不够好。
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在韩国那种大环境里,女人不化妆简直难以出门,女人不整容,也是凤毛麟角。
更解释了,为何在很多落后地区,有些女人拼死拼活,也要生个儿子。
在该医美的广告推出来,引发大规模负面评论时,我没有想要写这篇文章,因为我看到了大部分人的清醒,只把这当作资本的愚蠢,因为他们有时会贪婪到停不下,正如《千与千寻》里,吃成猪的千寻父母一样,终将异化出局。
但当舆论的热潮已经散尽,平台的广告还没有撤下来,我意识到这不是蠢,这是赤裸裸的坏,和有意识的蓄谋!
资本有强大的团队,他们很难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但资本的精明让他们可以,在乎效益胜过口碑,在意长线收益,胜过眼前质疑。
他们瞄准的对象,不是男人,甚至不是那些过得幸福的女人,他们的目标是:高考失利的学生,情场失意的女人,职场失败家庭失守,对自我不确定,被恶意打击的庞大女性群体。
他们日复日年复年的洗脑,就像黑暗里的鬼怪,你强大的时候,可以置之不理,但你一有风吹草动的波折,一有脆弱的时刻,就会被他吸附到自己的舆论体系里,以为只要变美,就能解决一切人生问题。
因为有很多女生,已经堂而皇之的表示:要不是被恶意以待,谁会主动走进手术室?
这种说法,不仅博得了大部分女性的认可,还让很多旁观者同情。
比如在《和陌生人说话》这个节目中,自爆14岁开始整容,至今整容20次以上,总花费400多万的「整容红人吴晓辰」,就是因为一次生病,导致发胖20斤,不仅演艺之路不复从前走的顺,就连喜欢的学长,也回绝了她。
可以说,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她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恶意,主流审美偏见对女性的荼毒。
所以,她被妈妈带去整容,并从此交到好看的男朋友,能被别人多看几眼,因为被夸奖而变得自信。
似乎她走上整容之路,是心酸之举,但这些女孩有没有想过:社会用畸形的评价体系,绑架了你,你招致了不公正的待遇,你不是跳出这个评价体系,用自己的力量去回击,而是默认这个不公允的规则,去讨好,去迎合,以此达成本就虚幻的东西。
看起来,人生似乎美满了,其实,你在取悦一个,永远不会公正对待你的规则,永远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体系,就像许多年前,那些为了给男人生孩子,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女人一样。
看起来,生完儿子,人生就完整了,可是,这就是女人存在的意义吗?这就是女人该有的人生吗?
他们伤害你的时候,你也抛弃了自己,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波伏娃说: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因为男人不需要为外貌焦虑自卑,不需要讨好时代与潮流,女人却需要如此。
社会对女人颜值的鼓吹,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打猎,是充满恶意的陷阱挖掘,让许多对自我充满不确信的女人,为了迎合他人的目光,而一再纠结自己的外貌打扮。
而现在,颜值经济的兴起,整容市场的如火如荼,以及这种毁三观文案的盛行,再次说明了,商家为了达成消费女性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而女性在丧失自我的路上,也越走越偏离。
如果整容只是你为了取悦自己的游戏,那么这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真的像大多数女孩表示的那样,整容是一种无奈之举,我反而建议你跳出这个游戏。
因为在一场由别人定下不公平规矩的赛事里,你越渴望胜利,就越容易被牵制,被控制,被动成为棋子。
因为正如尼采所言:个人总是容易被群体压倒,如果你尝试反抗,你会经常感到孤独,恐惧,但你要相信,拥有自己,才是最高的自由。
如果,你失去了自己,如果你被舆论裹挟着前进,没有人会为你的人生负责,更多人只是隔岸观火。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身体部位,或者不满意的部分,这是很正常的。对许多人来说,寻求一种外科手术,如吸脂、隆鼻或隆胸,就能消弭掉不满,达成自己的意愿。但有些人却陷入了一个怪圈,无论多少整容手术,都不能满足她们头脑中的完美形象,这个时候,她们开始整容上瘾。
歌手珂洛·拉坦兹,从小生活在聚光灯下,因为父母是名人,她的长相很早开始,就被媒体拿来评论调侃,人们嘲笑她长得不太讨喜,所以,从十六岁开始,她就开始减肥。之后,她走上了整容的道路,因为对于想要变美的人来说,整容才是最快的捷径。
可是,捷径很好走,却容易让人上瘾,比吴晓辰更疯狂的是,她在巅峰期,几乎身体每个部分,都有一堆填充物,于此同时,她患上了厌食症,焦虑,抑郁,强迫症,以及BBD。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整形手术上瘾,就是源于BBD,一种想象丑陋综合症,也称为身体变形症。
身体变形症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和侵入性的,专注于一个人想象中的,或微小的外表缺陷。尽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但它会给许多患者带来真正的情绪困扰,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患有身体变形症的人,痴迷地思考她们的外表,只关注她们感知到的负面特征。患有这种疾病的病人,也有强迫症行为,包括:凝视镜子、比较个人特征、挑选皮肤、寻求安慰,甚至是自我手术。
事实上,一项研究表明,多达三分之一的鼻整形术患者有BDD症状。
许多患有身体变形症的人,求助于整形手术,因为她们相信手术可以,改变糟糕的外表,纠正她们对自我的负面看法,然而,手术很少能解决疾病的症状,因为它不能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比如珂洛·拉坦兹,一直深陷完美压力的她,当无法从整容中,找到理想效果时,就会从酒精,放纵等其他上瘾行为中,寻求麻痹。
但拉坦兹不是最糟糕的例子,一直将自己整残了的詹妮,才让人唏嘘。
詹妮从小就是一个漂亮女孩,在她的整个成长历程中,她就像一只忙碌的社交蝴蝶,享受着来自所有人的关注和喜爱。
詹妮的第一任丈夫,曾经告诉她,她的鼻子太大,乳房太小,不管当时他说这些话时,是出于何种动机,但为了取悦丈夫,詹妮很快尝试了丰胸和隆鼻。
可是她们的婚姻,依然没有走到头,这让詹妮,从和丈夫糟糕的关系中,陷入了和自己镜中形象的斗争。
她在2004年的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中,坦然的告诉所有人,一旦她开始了整形手术,她就停不下来。
她几乎修改了自己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以适应她脑海中的形象,但她还远未完成。
在脱口秀上,詹妮说:不管手术后我经历了什么样的疼痛,都没有照镜子时感觉的那么糟糕,我看到了一些令我非常不开心的东西。我不知道完美对我来说是什么,如果我知道的话,我已经在那里了。
詹妮永远无法满意自己的外表,在经历了59次整容手术后,她彻底摧毁了儿时就有的姣好外貌。
回顾过去的整容之路,她认为自己的根源在于,迫切的想要融入周围环境,迫切的想要被认可,但无论经历多少次手术,她永远都不会快乐,当她看到十几岁自己的照片时,她有时会感慨:多么漂亮的女孩啊,我在想什么,为什么我这么不安。
她希望她从未开始过这一切,但她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人们普遍认为,经常接受整形手术的人,是自私自利的,极度追求完美的,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许多对整容手术上瘾的人,都在与严重而虚弱的不安全感作斗争。他们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外表,但以消极的方式,她们只看到自己丑陋、瑕疵的地方。
可是,很多时候,那些只是她们的想象,而且,病人还很容易产生参考错觉,这意味着她们总是容易相信,其他人也以负面的方式注意到她们,或者因为她们的长相而嘲笑她们。
正如吴晓辰一样,她感受到的恶意,有时就像抑郁症患者,从外界得到的无用感一样,有自我心理催化的元素。
加利福尼亚的心理学家黛比·瑟恩认为:痴迷于整形的人,看起来似乎是用某种方式改变自己,但核心是对自己的深度不满意,这是一种心理问题。
但整容不仅无法改善,还会恶化,因为没有人能够依靠外表生活,当她们没有为自己,积累其他更多,捍卫自尊的东西时,她们就会更加害怕失去外表,以至于她们最终陷入,自我吞噬的泥沼。
其实,只有1%到2%的普通人群,真正被身体变形症困扰,但在寻求整形手术的人群中,患病率增加了15倍。
大约40%的BDD患者,每天思考不喜欢的身体部位,长达3至8小时,25%的患者每天思考超过8小时!
大多数整形外科医生,都很容易从人群里识别,这些患有身体变形症的人,他们很清楚这是一群患有心理疾病,无法真正从整容中得到满足的人。
但更多外科医生,选择视而不见,正如某医美广告所做出的选择一样,他们致力于从这些弱势群体身上,捞油水,挣快钱。
他们不会告诉这些人,整形手术无法修复心理的裂缝;整形手术无法一劳永逸,解决一切人生问题;整形手术有很多风险,甚至对于这些本来,心理能力处于较弱状态的群体而言,整容手术过程中,上瘾类药物的滥用,会产生新的问题。
因为根据手术的不同,伤口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愈合,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大量使用高度上瘾类药物,这对长期由于形象差而低自尊的人来说,是在促成另一种成瘾的发展。
可是,那些给出定义的人,对风险的一部分避而不谈,他们鼓吹美梦成真的高光时刻,却忽略,再美的梦,也只是梦而已,能让你用外貌赢来的一切,本来就不牢靠。
可是,这部分被消费的群体,处于消声状态。所以,这才是发声的重要性,不是为了提醒那些本来自尊心充足的人,而是为了提醒那些本来自尊值不足的人。
正如玛娅·安杰洛,在《给我女儿的信》中所说的一样:你可能无法控制,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件,但你可以决定不被它们所削弱。
那些所有打击过你的人,你的事,不应该成为你需要重视的声音,而应该是你需要忽视的声音。
你要始终记得: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你不必总是跟随别人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你不必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你有责任发展自己被赋予的才能。
南非艺术家艾莉森·雷切尔,是一位插画艺术家,她由于体质和遗传原因,而有些微胖,可这长久以来都被社交媒体,鼓吹为生活不自律,身体不完美的表现,所以在她人生的早期阶段,她一直致力于锻炼,一直想要达到理想化的状态。
但是,不断的取悦,试图成为别人眼中的美好,耗费了她的全部精力,却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反而带来了焦虑。
她说: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感到悲伤和孤独,从十几岁开始,我就在与抑郁作斗争,后来,我花了几年时间才明白,我社会化后的许多想法,也许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想法对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它不断在提醒我的不美好,但当我开始思考,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我意识到我胖与不胖,根本不足以影响我全部的人生,我的胖并没有给我带来健康困扰,而我认为胖是可耻的,才是让我不快乐的源泉。
以前雷切尔出门前,总是会反复的确认,自己没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并尽力遮掩自己的身材,但当她开始屏蔽周围的负面声音后,她热衷于穿吊带,运动裤,热衷于用舒适的打扮,取悦自己。
她说:这个世界如此努力地让我们相信,我们的外表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定义我们的东西,而事实上它根本就不重要。我们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还是魔法!
她用自己的插画,鼓励那些深陷不满意,低自尊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创作传达:社会无边界侵扰带来的焦虑,自责和困扰,所以自我护理很重要,充满个性化的自我表达也很重要。
她将自己的作品,取名为《自爱食谱》,她认为每个女性,都是自带天性,风格不一的植物,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长,也按照自己的口味烹饪,在意别人的想法,歪曲自己的成长,只会伤害你的内在生长和能量。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月光,每个人的外貌,生来都是原创。
而社会崇尚流水线生产,群体审美趋于一个标准,但这不应该成为你的束缚,你也不用为此感到自卑,这是社会和群体的局限性使然。看清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别人的看法,根本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想法。
做你自己,让人们看到真实的、不完美的、有缺陷的、古怪的、美丽的、神奇的你,才是一场生活大冒险。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整容,因为这是你的身体,你不需要别人的许可,但在做这些事情时,请想好,你是为了享受更好的自己,还是为了让别人更满意。
正如想要生男孩,是女人的不同倾向性选择,但你是为自己生,还是为了用孩子,挣取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是很大的差别。
如果某样东西,能成为你增强自信的催化剂,你可以去做,但重要的是,你的自信,不应该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嘴里,你做一切事情的动机,要有你的内在驱动力。
当有人看不到你的光芒时,当有人质疑你的选择时,不要过度从自身寻求解释,你需要注意到,也许有些人是瞎子,是目光短浅,眼光狭隘者。
当有人试图用一个武断的定义,来压制你,诋毁你,抨击你时,不要陷入他的逻辑里寻找答案,而要跳出来检查他们的逻辑,是否能够自洽,并优雅的回击他:你对我的判断,定义了你自己,却无法定义我!
请不要再轻易被别人消费,被捕获,被复制,被摧毁,请务必每天告诉自己:我发誓,要遵从内心的选择,按照内心的意愿:永远做自己的一流版本,而不是二流的别人。
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不是别人不接纳你,而是你自己抛弃自己。
在一个不断试图定义你的世界里,自己定义自己,坚持做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就和反叛。
不要对潮流过分着迷,不要让时尚主宰你
你要决定你是谁,你想通过穿着表达什么
——詹尼·范思哲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巴黎夜玫瑰(ID:Bali5289);【巴黎夜玫瑰】为你提供最有趣的观点和看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