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丨14岁女孩失联两天:摧毁一个孩子,从不好好说话开始

失联了2天的孩子,终于找到了!


整夜没有闭眼的爸爸卢先生在接到民警的电话后,大大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身体随之软了下来。


幸好孩子找到了,不然他一定无法原谅自己。

 



就在前天中午,爸爸看到放暑假在家的女儿津津有味地拿着手机上网、看视频、玩游戏。


担心女儿玩物丧志,爸爸忍不住地说上几句:“别老看着呀,让眼睛休息一下啊。”


见依然沉浸在手机世界里的女儿一点反应都没有,爸爸顿时火冒三丈,大声说道:“你作业做好了吗?快去做作业!”说完,还把网线拔了。


没有想到,14岁的女儿一怒之下,悄悄地离家出走了,惊慌之下的爸爸马上报警,可是也没法马上找到孩子。


父母在家里心急如焚,孩子在外头独自游荡,三个人都饱受折磨。


不敢想象一个如花年纪的少女独自在外流荡,会碰上什么样的坏人、遇到什么样的危险?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可是却往往忽略了:良好的亲子沟通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个双向的交流。


亲子沟通的不及时、无效,也慢慢引起了亲子关系的疏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和矛盾也会愈来愈严重,影响到了孩子正常的心智发展。


如何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已经成为家长面临的最大挑战了。



 · 01 ·

很多父母,输在不会好好说话上


近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整理出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



 

这些看似很普通的话,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大人难以想象的伤害。


蔡康永说:说话之伤,都是暗伤,自带缓释效果。若无人点醒,至死不知。


朋友就是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家长,有时候实在被气得不行,她会直接对孩子说:“老天,你怎么那么笨啊。”


起初孩子还会笑嘻嘻地反驳:“因为你也笨呀。”


可是慢慢地,孩子变得麻木了。无论朋友说什么,孩子都只是低着头。气得朋友一度怀疑孩子左耳听右耳出,完全把自己的话当耳边风。母子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差。


直到她发现和孩子除了监督检查作业、吃喝拉撒外,已经“无话可谈”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在育儿专家的建议下,她学会控制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方式。


当想说“你看看别人”时,她会用“你这次比上次进步了,继续加油”;当孩子粗心了,她就说“如果再细心一点,就更棒了”。


现在,母子俩的关系已经慢慢变好了。


几米说过,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我们要学会好好说话,尝试多用正面、积极的词语,去鼓励孩子,得到的结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 02 ·

蹲下来,和孩子平等沟通


在《童言有计2》里,刚凑在一起的孩子们还不太熟悉。吃饭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躲了起来。


细心的王晰走到了孩子身边,蹲下来,低声询问:“你不饿吗?”


孩子不安地往桌子底下钻,王晰为了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干脆坐在地上,问:“你想吃饼干吗?”


很快,孩子放下了戒备,乐滋滋地接过饼干。




其实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王晰几乎都是蹲下来和小朋友说话的。


有一次一个孩子发脾气乱扔枕头,王晰蹲下来抱着孩子,和颜悦色地制止,孩子也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



 

王晰和孩子沟通的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说过: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逛商场,朋友的女儿看着一款最新的洋娃娃爱不释手,一定要妈妈买。


劝说了好久依然无效后,朋友的脸色变了。我马上拉着孩子,蹲了下来安慰她。


“阿姨知道你很喜欢洋娃娃,可是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呀。”


小女孩看着我的眼睛,良久才嘀咕着:“可是我想送给莉莉,她快生日了。”


原来孩子是想送给别人的,可是妈妈却没有给女孩说出来的机会。


奥巴马分享过一个和孩子相处融洽的秘诀:放下高高在上的地位,蹲下来,和孩子打成一片。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父母的情绪会比较好的得到控制。


蹲下来,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和自己站在一条战线上,才会打开心扉,诉说他们的小秘密。


这时,父母才可以有的放矢的和孩子更好的交流,父母说的话,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


 · 03 ·

学会不带评价的陈述事实


最近在大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大为是一个很懂说话智慧的爸爸。


一天放学回家后,女儿林妙妙就迫不及待地和父母说起同学们的八卦。


爸爸觉得不妥,可是没有当场指出,反而像朋友一样和女儿讨论起来:你生病了,邓小琪去照顾你;你受委屈了,她帮你解围。这些你都没有忘记吧。

 



见女儿不说话,爸爸继续循循善诱,最后才幽幽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你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大流。


在爸爸的开导下,林妙妙终于知道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错误的。


在《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林大为没有一开始就说林妙妙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他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事实陈述出来。


要知道,事实,是最不会让别人反感的。而将事实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孩子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在心里反驳我们。


父母可以试着不再条件式地反应,尝试不带情绪、观点地去说明一个事实。


曾经看过网友分享的一个体验:


有一次他和孩子在玩耍,孩子一下子不知轻重,“pia”的一巴掌劈头盖脑地打了下来。


顿时,他脸上火辣辣地痛。看着孩子一脸无辜的表情,他忍住了怒气,认真的说:“你打到爸爸了,可是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下次注意就好。


很快,孩子就又开心地投入到了玩的过程中,而且,孩子真的小心了很多。


他感慨说在那以前,他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时的他严厉地批评孩子你怎么玩的?那么不小心?


没有想到孩子委屈地“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和孩子沟通时,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带着自己情绪去评价,先让孩子认清事实,然后才慢慢地引导。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靠着不断地交流来靠近的,特别是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想说,一个不想听,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生活在一起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每一次良好的沟通,却会让我们和孩子的心,更靠近一点。


作者简介:红豆豆包,热爱写字,想和你谈诗和远方。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