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4198
彼得潘式的父母, 都是躲在孩子躯壳中的逃避者 董洁就像一个恋爱中的小女人,得不到对方的关注就撒娇赌气,然后等着对方来哄自己。 但她没有意识到,她期待的关注对象是她的儿子。 当她自己在感情世界中受伤,顶顶的内心同样饱受煎熬,因为他也失去了父亲的爱。 董洁本该承担起母亲的角色,让顶顶不要因为不完整的家庭而遭受创伤。但是相反,她自己却更像是缺失爱的孩子。 她希望顶顶时刻关注自己,理解她的感受,在不开心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做她的树洞。 而这也造成了顶顶和董洁的角色错位。顶顶褪去了孩子的稚气,变成了一个心思细腻,格外敏感的孩子。 还有很多像董洁一样彼得潘式的父母,他们或许在原生家庭中被忽视,又或者在成人世界中遭受挫折。 最终他们却选择了躲在孩子的躯壳中,来逃避真实世界的伤害。 可以看出,这一类的成年人有如下四种明显的性格特征: ①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太容易被焦虑和不安掌控,因此会对自己的内心高度敏感,总是保持着防御心。 对方无意的话会被过度解读,有的时候为了避免伤害,就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②对感情不敏感 他们对自己的感受高度敏感,却对对方的感受非常迟钝,很难体会到对方的意图和情感。 而作为父母,当无法体会到孩子的感受,也就无法给予孩子安全感,更不要说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 ③抗压能力差 他们常常逃避问题,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压力。 他们的应对方式是否认或曲解事实,甚至把问题归因于其他人。 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就会陷入情绪波动。 ④渴望在孩子身上获得关注和安慰 当成年人无法从自己的另一半或其他成年人身上获得安全感,他们会转而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寻求感情寄托。 这也是因为孩子最容易控制,他们会以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彼得潘式的成年人从小没有形成自我意识。面对问题,他们大都会在心理设立防线,来抵制自己的情感。他们自身的防御机制,让他们无法接受真实的自我。 孩子的治愈型幻想和角色型自我 《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探讨过,拥有彼得潘式父母的孩子主要会有两种表现。 ①治愈型幻想:用讨好换爱 对于大多数情感匮乏的孩子,都会为自己编织一个幻想,幻想将来自己能够得到一切,他们相信治愈的关键在于摆脱真实的自我。 他们可能会相信,如果自己变得无私或有吸引力,就会被爱。 这些孩子通常能够靠着这些幻想度过悲惨的童年,但是等他们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的幻想过于单纯,并不适合成年人的现实。 曾经读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她相信只要自己做了丈夫想要的一切,她就能够得到想要的爱。 但是无论她再努力,她的丈夫依然会忽略她的需求。 她的治愈型幻想并没有成真,她总是因此而愤怒,却意识不到,她的幻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②角色型自我:照顾父母换来爱 当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就会寻找适合的角色,以便获取在家庭中的一席之地。 当孩子发现这个角色,便像获得了一把钥匙,很快与角色融为一体。 当父母容易缺乏安全感,孩子大都会被无意识转变成角色型自我。父母会在孩子身上找关注感,而孩子也会自然承担起照顾父母感受的职责。 董洁的儿子顶顶就在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成为保护妈妈的男性。 顶顶很听妈妈的话,有一期节目中他和妈妈一起去买狗,明明他很怕大狗,却还是顺从妈妈的意见挑了一只大狗。 他从小就懂得只有做妈妈想要的角色,才能获得妈妈的爱。 只有当他们停止角色扮演,才有可能更加轻松的前行。 重获情绪自由,是最有效的治愈药方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在情感上并不成熟,而自己已经受其伤害,你当下的无力感,压力,甚至对父母的恨,都是值得被理解和谅解的。 ①如果你从小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你也许发现自己的童年和彼得潘的作者类似,不得不早早成长,扮演大人的角色。 你感到父母的依赖对你是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你感到无力,疲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 我建议你尝试和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距离,你要接受现实,期望父母改变也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幻想,而你能做的只有尝试按照本心生活。 ②如果你小时候成熟长大反而幼稚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每当在工作中受挫时就会选择辞职,每当在恋爱中和男朋友吵架,她总是提出分手。 她曾对我说,她的童年过的太辛苦,而她现在只想要让自己过得简单快乐一些。 如果你早早的开始扮演大人,长大以后却发展成一个任性的人。 如果你和她一样,你要意识到,你随心所欲的行为,其实是你的内心想要回归童年,弥补缺失的控制感,找到依赖别人的感觉。 当你长大对自己的生活有了选择权,你在夺回那些曾经被剥夺的东西,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③如果你发现自己早已习惯了讨好和迁就 才女作家蒋方舟就曾公开说自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她说曾经有一次和男朋友闹矛盾,在电话里男朋友一直责怪他,而她只是不停的道歉。 后来男友觉得她的道歉太敷衍,就不停的打给她,可是她都不敢和男友说“你不要再打来了”之类的话。 她不会拒绝,也不会处理冲突。 如果你也有讨好和迁就的问题,我建议你从不再迁就父母做起。 尝试不要在意父母的否定或认可,任由他们表达情绪,但是你要关注的是在交流中,自己是否能够表达真实所想。 每次交流之前,想清楚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礼貌地表达出来。 专注于谈话的结果而非关系,否则当你尝试从情感上提升你们的关系,对方会重新控制你。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被迫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童年被剥夺,早早成为父母的照料者,长大以后他们反而沉浸在童年中不能离开。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孩子,请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给自己一个童年; 如果你也生养了孩子,也尽量在生活中承担起责任,给他们一个悠闲的童年。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