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3441
任何一种关系,如果缺乏了边界感,就不可能健康。但建立和别人之间的界限,特别在家庭关系里,通常极其困难。下面这位来访者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来寻求心理咨询的。
他几年前来英国读完硕士之后,顺理成章地找到工作并定居了下来,同时也在同学里找到了伴侣,建立了小家庭,慢慢扎下根来。可是,作为家中独子,而且父亲早逝,他内心觉得愧对母亲,所以不久之前将母亲也接到了身边居住。
没想到,这导致他和妻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妻子甚至抱怨他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小家庭和美不再,日日争吵,他失眠、焦虑,工作表现大打折扣,这才被人事部门推荐来接受心理咨询。
他看到我也是中国人,第一句话就是:尹博士,你也是中国人,你一定能理解我,百善孝为先。我妈难得来这里,我当然一定要顺着她,我妻子就不能理解我,老说我妈管得宽,还说我是妈宝男。我妈习惯了围着我转,从小就这样,妈妈心疼孩子不是应该的吗?我妻子真是太不懂事了!
这种对话,可能在很多中国家庭中每天都在上演。
我在写博士论文《中国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时发现,中国家庭内部的情感边界普遍不太清晰。从文化上来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集体大于个人,而家庭教育方面,依然是以权威式教育为主。
中国父母更注重孩子是否听话、乖顺、对父母无条件地尊重和孝顺,而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性格、情绪掌控能力,在很多家庭是被完全忽视的。
孩子成年之后,他们还在尝试窥探和控制孩子的生活,只有服从父母的才是好孩子,不服从的就是不孝子。
在很多相对传统的家庭中,家人之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想学习设立边界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在类似的心理咨询中,重中之重是要解释边界的重要性。
我问前面那位来访者:你首先是丈夫还是儿子?
他说:当然是儿子,血浓于水啊。
我又问:那么当你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呢?首先是父亲,还是儿子?都是血亲啊!
他被这个问题问住了,陷入了沉思当中。
这个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打破思维界限,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义各种关系。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多重身份,需要时刻去调整和改变,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那部分也算进去:我们首先是自己。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需要界限。
“边界”这个概念,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心理学教授欧内斯特·哈特曼在1989年提出来的。
良好的边界感是基石,有了它才可以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关怀的环境;良好的边界感也是一道屏障,它可以将那些让你窒息、让你羞愧,过度挑剔你、过度贬低你的关系拒之门外。
只有在设立了清晰、坚固的边界之后,才能建立健康的关系。在健康的关系里,你会感到安全,你可以拥有隐私,你是被尊重和聆听着的,你是被赞赏的,你是有价值的,你可以拒绝而不担心后果,你是被保护的。
对父母的孝顺,不应该只有顺从一种表达。母亲在伦敦缺乏自己的生活圈子,语言上也有困难,导致她想和儿子更亲密,却无意中将儿子的妻子孤立了。而母亲的过度干涉也令儿子不能成长,不能去承担亲密关系中的责任,反而退化成了妈宝男。
在明白界限的重要性之后,他和母亲以及妻子之间的关系慢慢发生了改变。他也行动起来,帮母亲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报名了华人社区的很多活动。老人忙起来,干涉自然就少了。
不久之后,他迎来了自己的小宝宝,也将再次调整自己的边界。看,边界是流动着、改变着的,而不是固定的、严格的。所以,懂得自己当下的边界需要很重要。
在英国读心理咨询博士期间,我发现自己也有边界问题。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从小就只能在不同的亲戚家里借住。因为户口的问题,我只能以借读的形式上学。当时的上海住房非常紧张,时间一长,亲戚难免会埋怨。
成长环境让我很早就懂得对人察言观色,希望自己能乖一点,让大家不要嫌弃自己。我会带着刻意讨好大人的心态去做很多事情。
年长之后,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感情里,我都会习惯性地掩饰真实情感,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表达不满。但长期的压抑,也会带来反弹,表现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从而会伤害最亲近的人。
发现问题之后,我运用心理学知识逐步学会了设立边界。现在,我已经能够坚定地表达意见,坚决地说“不”,更加注重自己的情感需要,忽略外界的影响。
我是如何学习设立边界的呢?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给出了一些方法。经过实践,我觉得实用有效。
我们内心天然渴望着温暖、包容的情感。有一天,我问我的孩子:“你知道妈妈很爱你,对不对?”才五岁的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当然知道啊。”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呢?”他说:“因为我想起你的时候,心里是暖暖的。”
对,好的情感一定是温暖的,这是我们天生就能感受得到的,不要忘了这种本能的感受。如果一段关系虽然打着“爱”的旗号,但却让你感觉羞愧、被压抑、被贬低、被忽视、不被尊重,请记得加固自己的边界。
*本文作者:尹依依,伦敦大学心理咨询博士,英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学家,英国健康及护理专业协会认证心理咨询师,主治抑郁、焦虑及创伤后遗症。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