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01 · 


每一个「乖」孩子,都是演技派


在儒家社会的传统里,父权对子女是压制的,以至于当今社会的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仍处于一种绝对压制的状态。


“我是你妈,我还能害你吗?”


“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父母总是把这样的思想强行灌入孩子的脑中:不容置疑,质疑就是不乖;不准忤逆,忤逆就是不乖;不准抗争,抗争就是不乖。


亲子关系中父母总是强势的那一方,所以孩子就得不断地妥协,当一个所谓的乖小孩。


可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乖小孩”吗?


从来都不。




前段时间我看心理学家曲伟杰的一个咨询案例,一位40几岁的中年阿姨得了抑郁症,听她对自己的描述完全是女强人的存在。


她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把老公儿子照顾的很好,但她却说:


“我对我的生活很绝望,它平静的像一潭死水,我无法快乐了。”


曲老师对她说:那你可以给自己找点别的事干呀,你不是在学心理咨询吗,想从事这个行业吗?


她沉默了半天,说:想,不敢。


我看到这里时真的十分费解:做心理咨询有啥好不敢的呢?


到底是什么才能让如此强悍的女人害怕?


我屏息以待的盯着屏幕,直到看她逐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捂脸抽泣着说:我妈。


她说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却让屏幕之外的我无比动容。


阿姨还有一个哥哥,他们的性格却截然相反,哥哥是个很自我的人。


很小时候他们在一起吃罐头,她默默的看着哥哥一个人吃了一整瓶,却始终不敢说:“我也想吃”


这个没有被完成的心愿在她的心里扎了根,成为了永远的痛。


看完了整段咨询我才明白,原来她就是那个曾经被称为“乖孩子”的主人公。


她的童年里一直受母亲的思想主导,十分听话,从来不反抗,也不懂得为自己争取,连想吃一口罐头的欲望也得压制着。


正是因为她的绝对服从,忽略了心底那个独立思考的自己。


那个委屈的小孩被压制了几十年,心底那些叛逆的情绪无处宣泄,直至演变成了抑郁症。


每个人都有其独立的人格,那些看起来很乖的孩子都只是表现的很乖罢了。


为了达到他人的期待,他们压制住了本我,演技超好,骗过了所有人,唯一骗不过的就是自己。




 · 02 · 


绝对的『乖』容易导致心理变态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创伤的人,哪怕已经人近中年,心底还是有个巨大的窟窿。


弗洛伊德说:人的本能就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所谓的乖就意味着要压制住自己的天性,当一个孩子迫于无奈伪装成乖,懂事,逐渐屈服于权威后,他会变得服从、机械、木偶,这是最反人性的教育。


当「本我」被长期压制就会导致病态心理。轻则抑郁,重则发展成变态人格。



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吴谢宇,在众人眼中一直是一个卓越的孩子,当他的妈妈为自己卓越的教育理念而喝彩时,殊不知她的“乖儿子”正在精心谋划一场杀母案。


这个曾经让妈妈无比骄傲的孩子,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法杀害了他的母亲。


他在大四的暑假前就已经备好了多种作案凶器,菜刀、手术刀、雕刻锯及锯条,长时间的压抑让他丧心病狂,他把这些愤怒全部发泄在他的母亲身上。


他作案的手段十分严谨,杀害母亲后,他用塑料布把母亲的尸体包裹了100多层,每一层中间都放了活性炭用来吸味道。


事后还不忘在屋子里装摄像头,并谎称和母亲去美国,和亲戚们借了144万。


多么可怕的高智商犯罪,令人毛骨悚然,倾其所有的才智就为了杀害自己的母亲,真令人唏嘘。


我的一位心理老师说,很多心理变态的孩子或者成人,都对自己非常严苛、同时也非常的懂事儿,他们变态到比正常人还要“正常”。


譬如和父母吵架,他会这样说:


“好多事情都是我的错,我和父母吵架其实是我有问题,我不应该对我的父母发脾气的,我应该向我的父母道歉,即便我道歉了他们依然不知道我为什么发脾气,但这是因为我做的不够好,全部都是我的错。”


试问各位谁能做到如此懂事儿?谁敢说这样的孩子有心理变态?


怕是只有心理学的专业人员才能够区分心理状态异常的人吧。


这正是很多变态人格的杀人犯在曝光后周围人都感到十分诧异的关键点,他们控制自我的能力非常强,长时间的伪装已经让他们适应了这个社会的规则。


这就是崇尚『乖』教育理念所导致的恶果,以一种变态教育,教育出了一个变态。



 · 03 · 


童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


某天我的朋友和我说:我无法原谅我父亲,即便我表面恪守孝道,但我心底依然十分的恨他。


一路以来她都是非常听话的孩子,小学时她的爸爸就每天给她制定各种计划。


她说这些年她始终做同一个噩梦:她陷入沼泽里疯狂地挣扎,而她的父亲就站在不远处面无表情的盯着她。


父亲严苛的教育方式成了她挥之不去的噩梦。


童年的阴影通常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其实回溯过去就能发现,很多人的心理障碍都是童年的遗留问题。


或许来自于原生家庭,或许来自于周围的环境,也许你的主观意识不记得了,但人的身体是有记忆的。


那些痛苦的、哀伤的情绪,会慢慢的反应在我们的行为上。


也许连我们自己都好奇:曾经那么乐观积极的我怎么会变得如此哀伤呢?


这看起来很不合乎常理,可是这就是人体的奥秘啊,我们所遗忘的创伤事件,身体替我们记得,我们的灵魂也会哭泣。


这不是一个“矫情”的事,不要试图用逃避去解决问题。尊重身体的知觉,那是你的灵魂在呼救。



今天这个社会仿佛有钱就等于拥有幸福的人生,但实际上,人的幸福感才是快乐的关键。


哈唯·杰金斯说:尚未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的人,说话言不由衷,做事优柔寡断,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因为一些与当下毫不相关的事情遭受巨大的痛苦。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受到重创,的确难以拥有很幸福的人生,灵魂有巨大缺口的人,怎么能过好生活呢?


但心灵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创伤是能通过很多方法抚慰的,这也正是心理学的价值所在。




 · 04 · 


心灵受伤的人,如何获得救赎?


有一部电影叫《冲出逆境》,是一部根据现实题材改变的电影。


主角的名字叫安东尼·菲舍尔,极为有趣的是,他恰好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他亲自把自身经历写成了故事,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们。


安东尼在童年就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还没出生父亲就已经去世,后来又被入狱的母亲抛弃。


好不容易有一对夫妇收养他,本来以为终于有家了,没想到这个“家”竟然是一个地狱。


他的养父母疯狂地虐待他,比糟糕还糟糕的是他被养父母的女儿性侵了,此后,他又亲眼看见唯一的朋友被人杀害。


这些痛苦的经历让安东尼变得暴虐,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了。


长大后的安东尼个性残暴,并且怨恨女性。尽管成为了一名海军但他依然暴力、疯狂、根本无法控制自己,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打架,常被关禁闭。


这个故事残酷无比,它把人最原始的恶呈现在我们眼前,电影中始终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我一直以为,它会有一个无比哀伤的结局,可是幸运的是安东尼遇到了一个来救赎他的人——心理医生杰罗姆。


在杰罗姆的引导下,他把内心中最难堪的,耻辱的,绝望的情绪通通讲了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疗愈下,他终于打开了心中的郁结,拥抱新的人生。


他知道自己始终渴望亲情和家庭,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尽管他的母亲并没有热情的迎接他,而是茫然的沉默,但他没有怨恨,反而放下了对母亲的执念。


他亲吻了母亲的脸,真正的告别了过去的自己。


编剧安东尼·菲舍尔用他自己的人生给了无数人希望。


只要勇敢的面对真我,不放弃自己,就永远有获得救赎的可能。


安东尼·菲舍尔说:





当第一次看到《冲出逆境》时,我百感交加,恐惧、喜悦、骄傲和满足汹涌而至,我希望其他人也能带着相同的感觉离开影院,鼓起勇气去改善普通儿童的生活。我希望人们在看完本片和我的回忆录之后,能够看到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就能挽救他们的人生和未来。






 · 05 · 


你可以不这么乖的


心理学家们都有这样的理论:


越是乖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物极必反的道理,在“乖孩子”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说实话,每次聊到这种问题我都会庆幸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不是乖小孩。


虽然成长过程辛苦了点,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但好在“吵吵更健康” 打是亲,骂是爱,不吵不闹不痛快。





今天来看,我仿佛自我疗愈的很好,在不乖的过程里释放了一些负面情绪,和父母两不亏欠, 相爱相杀。


我很喜欢一段话: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请永远的尊重你的内心,聆听它真实的声音。 


你也可以说:


我不要这么乖了,我不想变扭曲。


-End-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