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梦,梦境吓坏了我,也鼓舞了我。梦中,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黑夜笼罩,我顶着强风缓慢吃力地前进。浓雾四起,我把手弓成杯状,护住手中随时可能熄灭的小灯,我的存活完全仰赖这盏微弱的灯光。
突然之间,我感觉到背后有个东西朝我走近。我回过头去,看见一团庞大的黑不舍。尽管我很害怕,却仍清醒地意识到,即使有危险,我一定得保住这盏小灯,度过这个狂风之夜。
醒来后,我立刻意识到梦中黑影就是我自己的阴影,阴影在小灯的照射下,投影在盘绕的浓雾上。
我知道,这盏小灯就是我的意识,我仅存的光源。虽然与黑暗的威力相比,这盏灯是如此渺小而微弱,但它仍是一道光,我唯一的光源。
不要在意外表,外表总会过时。你要留心的是,从阴影理论来了解自己与你相随却不被承认的那部分。 一一安东尼·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1939,西班牙现代诗人)阴影不会轻易地显露出来。荣格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对阴影及其影响一无所知的人,无法推测出阴影的存在。既然我们最终都会经验到阴影,那么认识阴影便格外重要。在我看来,荣格及其弟子的分析心理学派,提出了非常实用且清楚的阴影理论。这个理论将阴影放进人类发展的全体脉络中,并且提出深入内心阴影的方法。我个人对于阴影的见解,有极大部分是受到荣格阴影理论的启发。精通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的荣格,熟知受到压抑的潜意识世界。但是他认为,从个人心理上的压抑所建构出的潜意识观点,说服力不够。因此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的范畴包括神秘学、梦和精神病的解析,以及儿童与远古人类的绘画,这些使他推断出更深一层潜意识的存在,并称之为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组储存形象的记忆。荣格将这些共通的,并且在所有文化中都找得到的形态,命名为原型(archetypes)。荣格认为,阴影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型。这个重要发现,使他与弗洛伊德长久的师生关系画上句号,自此以后,弗洛伊德视荣格的学说为弗洛伊德学派的异端。
荣格认为,阴影代表相关的情结和被压抑的能量,弗洛伊德则称它为本我(id)。阴影,诚如荣格所认为的,古往今来以不同的原型出现在神话和传说故事中,例如“黑暗中的兄弟”(Dark brother)、双面人、双胞胎(其中一位流露出邪恶性格),以及第二自我(alter ego)等等。荣格起初认为阴影是抽象不明的,但是随着解析他自己和病人的梦境,阴影的概念便逐渐具象化了。早在1912年,荣格就已提出“心灵的阴影面”,之后他也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阴影的概念,诸如受压抑的自己、第二自我、自我的黑暗面、疏离的自我、次人格等等。1917年,荣格在《论潜意识心理学》(On the Psychology of Unconscious)这本书中,称阴影是“内在的另一个我”、“潜藏另一性别的人格特质”、“内在令人讨厌的次级部分”,或者是”让我们感到难堪和丢脸的另一个我”。荣格把阴影定义为“负面的人格”,也就是所有我们痛恨、并想隐藏起来的令人厌恶的特质,阴影也是我们未充分发展的功能和个人潜意识的内容。不过,要补充的是,尽管阴影看起来和我们现实环境持有的看法及价值观有所冲突,但阴影的本质并非是不好的。荣格的心灵观
真我(Self):
心灵的核心,包含潜意识和意识两部分
阴影(Shadow):
为迎合外界期望而压抑的部分
自我(ego,self):
心灵的意识层面
人格面具(Persona):
符合外界期望的部分
荣格最先采用阴影这个比喻,他的弟子也接续沿用。这个比喻充分表达出潜意识中受压抑的自我,并形成意识我的对应面。因此,阴影是心灵中潜意识的具体化,是为了平衡意识我的单向发展。意识我就像光一样,造成了潜意识的黑暗地带,也就是阴影。
用阴影来形容受压抑的世界,是很好的比喻。简单来说,如果自我指的是意识层面,那么阴影就是指反面的潜意识。如果光源是在前方,我们便看不到身后的阴影,而其他人往往比我们先注意到它;同样的,我们拒绝承认的性格黑暗面,别人通常也比我们看得更清楚。
正午时,阴影最短,然后随着日照减少而拉长,到了晚上,则到处都是阴影。我们心灵的阴影也是这样产生的。我们清醒时,阴影很少出现,但我们入睡后,阴影变得非常活跃,并潜入我们的梦境中。
因此,我们白天为了保全面子而试图隐藏的一切,到了夜晚就会藉由梦境显露出来。我们的梦就像是要去重建被掩盖住的那部分事实。因此,我们会对梦境中虚构出来的令人厌恶又具威胁性的象征,感到惊讶万分。这些梦残酷地揭露出受压抑的自我:母亲变得像巫婆、老板像暴君、邻居像娼妓等等。梦境残酷不留情地拆穿我们为了顾全面子或遵守礼节规矩,而随口捏造的善意谎言。
据说有些佛教僧侣,因为不再关注自己在社会上的颜面问题,所以睡觉时不做梦。他们具有这种自贬的幽默感,因此不会暗藏心机。
以阴影来作比喻,贴切地形容出心灵受到压抑时,在内心引起的各种反应。比如,我们说被恐惧、担忧折磨的人,是“害怕自己的阴影”;我们形容对某人着迷的人,“好像是对方的影子一样,形影不离地跟着”;派员警跟踪、打击罪犯的行动,称为“把影子放在嫌犯身上”。
德国也有句谚语说:“人无法跳过自己的影子”。换言之,我们没有办法逃脱受压抑的心灵世界。黑色阴影的产生是由于本能受到压抑,比如压抑性欲或攻击性。这种现象在品格高尚、有好名声的人身上特别容易出现。有时,他们所否认的黑色阴影会起而对抗当前的价值观,使他们去反抗社会规范、违反法律、与人相争、嫉妒或羡慕他人、想要掌控,以及无节制的放纵性欲。白色阴影则是源于德行或灵性倾向未发展或受到压抑所造成的;它的起因是年幼时家庭和社会施加的压力。强迫以偏差的态度和行为作为标准。这里举出四个白色阴影的例子。黑道分子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去压榨他人,他压抑了天性中诚实慷慨的倾向。因此他的白色阴影,就是诚实及同情心这两种德行受到压抑。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位行为不检并在学校胡作非为,在同伙中出了名的不良少年。他认为守法是件坏事,因此他要压下守纪律的驱动力。遵守纪律于是变成他白色阴影的一部分。第三个例子是一个生活放荡,并且完全排斥克制性欲的人,他把贞洁的天生美德藏在阴影中。最后一个例子是一个激进的无神论者,他酒醉时,就会做出跪地祈祷的怪异行为。酒醉状态让他的灵性面得到释放,而灵性生命的世界则形成了白色阴影。阴影是根据其生成的环境来归类,可以分为家庭、团体和国家的阴影。(注:篇幅所限,本文仅呈现家庭和团体阴影)家庭传递的不止是正面的价值观和信念,也会传递集体压抑所产生的阴影地带。因此,家庭中发生的不幸事件,到后来很可能变成一团谜。同样的,如果家庭对于死亡未能妥善处理,那么这家人会继续受到伤害。家庭丑闻也变成紧守的秘密。当这些创伤、灾难和悲剧存留在家庭记忆的潜意识中,这些不幸的记忆就会不断在下一代重现。往后每代子孙可能因着某个单一事件,再次经验到相同的创伤时,也同样压抑下来,而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何在。我想到有一个家庭禁止孩子游泳。这对父母相当坚持这条禁令,可是却没有办法说明背后的原因。然而,若是了解这个家族的历史,就能推测出禁忌背后的潜意识动机:他们的曾祖父母有两个儿子死于溺水意外,自此以后的每一代都对水有莫名的恐惧。这并不是单一的案例。在所有的家庭中,父母为了避免不愉快,以及出于下意识中对家庭的忠诚,他们会不自觉地禁止孩子表达某些情绪,或者发展某些特质和天赋,因此孩子便采用了特定的行为模式。父母会有这样的举动,是由于受到家庭阴影的推动。这些期待挟带着家庭规范的力量。孩子非常敏感,害怕遭受拒绝,因此对于父母定下的家规,立即言听计从。这种方式就跟非口语禁止一样,不仅影响力更大,而且容易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有时整个家庭的阴影,只集中落在一位成员身上。这个成员脱离家庭规范又偏离常轨,是“害群之马”的典型案例。目前家庭治疗学派把这样的成员称为“被家庭公认的病人”。(identified patient,IP),具有确保缺陷的家庭系统维持平衡的作用。家庭治疗师的难题在于帮助这个家庭体认到,问题是出在整个家庭,而不只是那位害群之马,这个成员只不过刚好反映出家庭的问题。透过这个成员的行为,揭露出整个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不健全的部分。比如,这位家庭公认的病人表现出轻佻或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反映出这个家庭可能太过于刻板和严肃。
人类团体很容易将他们认为无用或错误的价值观加诸在他人身上。团体创立者的阴影,以及伴随阴影而来的禁忌和约束,会对团体的阴影留下影响。即便创立者已经过世,但是他的精神和阴影仍会绑住团体的每一分子。以下的例子可以说明团体阴影造成的后果。有两个修院的初掌导师,他们一心想找出修士中任何一点同性恋和酗酒倾向的蛛丝马迹。轻拍朋友肩膀的无心之举,被解读为同性恋的征兆;大口喝下含有酒精的饮料,则被认为是酒鬼。结果,修院上下全陷在找出同性恋者和酗酒者。修士们开始互相监视,寻找这些“毛病”可能出现的征兆。这二位导师自身的阴影,最后毒害了周遭每个人的心灵。所有应当鼓励的价值,例如用功读书、勤于祈祷、仁慈、友爱、忠诚,以及健全的人际关系等,只受到导师和修士们的稍稍关注。他们仍专注在揪出同性恋者和嗜酒者这件事上。如果团体无法认出自身的阴影,便会逐渐偏离团体原本的目标。不过更糟的是,如果这个团体完全受到阴影的吸引,到最后反而助长了团体原本一直避开的部分。荣格率先直观到阴影的存在及其性质后,我们已看到这方面的著作不断在增加。对于后进的所有观点,荣格可能表示认同。我们也了解,荣格其实非常担心后辈在引用他的学说时擅自窜改,或者发展出和他的思想相悖的理论。若有一天,有人要他更明确地说明阴影观,他或许会断然拒绝,并突发奇想重复地说:“阴影就是我们潜意识内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