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3084
· 01 ·
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
33岁的林先生是独子,自幼丧母,郁郁不得志的父亲从小对他期望很高,指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父亲极其严厉,别的小伙伴出去玩,林先生只能埋头苦读,几乎取消了所有娱乐。
若成绩退步,父亲会把他关在小黑屋里反省、用戒尺打,经常打的手掌发肿,几天不能拿东西。
事与愿违,长大后的林先生只考了个普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企业当技术工,于是,林先生辞去了工作开始创业。
可每次都不成功,赔得一塌糊涂,还欠了高利贷,从此林先生一蹶不振,酗酒成性,谈了三年的女朋友也离开了他。
偶然机会,林先生开始接触心理学,参加各种课程、体验小组。
一年后,林先生觉得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源于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苛刻。
有天借着酒兴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并动手打了父亲,还把父亲赶出了家门。
还觉得还不满意,第二天登报声明和父亲断绝父子关系。
但这并没让林先生好过多少,反而更窘迫,至今孤身一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唯一的事就是穿行于各种免费的心理课程。
第二个故事:
我有个同学是标准心理学爱好者,关于育儿的文章、书籍都会看,亲子课不管多忙都会参加。
平常在家全职照顾一儿一女,老公做进出口贸易,家境殷实。
可是最近半年心情时而烦躁、时而抑郁,称自己没把孩子带好。
她对我说,越学习,就越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了。
大宝近期“问题”很多,学习主动性不高,叛逆、拖延,她认为这样下去不行,管吧又觉得在控制他,左右为难。
面对小宝大宝的冲突更是束手无策,不知道是顺着小宝,还是维护大宝。
批评哪一个都觉得是对另一方的不公平,对此一筹莫展,时常自责,严重时还会扇自己耳光。简直快崩溃了。
· 02 ·
这样的事情我见过不少,虽没那么极端,但在本质上都是受到了心理学的影响。
其实,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不过短短百年,在我们国家也就近些年的事,对人们的冲击却是巨大的。
心理学让人们意识不断拓展,反思心境与亲密关系,继而改变。
但也有很多人曲解了心理学的本质。
像是传销,传销是一种特殊的销售变形,本来直销在发达国家是不错的模式,传入我国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慢慢成了传销。
心理学也是如此,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饥不择食,快速找到原因并迅速改变,以此缓解焦虑。
故此,很多理论被曲解,很多人学了点皮毛,就匆匆下结论,导致生活更困惑。
其中,被误解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我们看的文章听的课,大多是关于原生家庭的,“童年决定论”被大肆宣扬。
却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这句话的本质,而是流于表面,想当然以为找到了痛苦的根源。
成长是个自然又缓慢的过程,其中会受到很多影响,而不是单一因素。
父母养育方式只是其中之一,尽管它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原因。
· 03 ·
事实上,你的“问题”和现实父母无关。
很多人会把责任归罪于父母,继而产生两种错误的行为。
第一种是和父母对抗。
就像林先生,把不幸认定是父亲一手造成的。
还有的开始疏远父母,能不见面就不见,甚至几年都不回老家。
有的动不动就发脾气,看父母哪哪都不顺眼,为小事和他们吵架、谩骂,像是要把当年受的苦报复回来。
还有人不动声色,内心却充满敌意,无意识破坏着和父母的关系。
曾有学员向我描述他们的梦,有很多是梦见父母死去,或被杀死。
梦的导演是潜意识的自己,可见对父母的怨恨有多深。
我们不指责梦,但要看清梦的警示作用。
“孝文化”的影响让怨恨很少浮现在意识,而通过梦来表达潜意识的敌意,不管是否内疚,但的确如此。
很多人觉得这是“攻击性”的释放,是多年压抑愤怒的宣泄,终于有一门理论可以支持“恨”父母了,借此机会大做文章,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好”起来。
这是非常愚蠢的。
第二种是和父母和解。
他们会主动靠近嘘寒问暖,端茶倒水,亲吻拥抱,父母很惊讶,为何多年疏离的孩子,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孝顺,不禁老泪纵横。
这也是一种表象,认为和父母和解,接纳了父母,痛苦就会降低。
还有人不好意思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某些沙龙体验,让别人扮演父母,与他们对话、哭诉、依偎、拥抱等等,替代满足了和解愿望。
这些做法是有些作用,但本质只是对自我的暗示,或者说是麻痹。
不管是反抗父母或拥抱父母,你都并没有明白本质。
记住:真正对你产生影响的不是现实的、现在的父母,不是你们的关系,而是心中的“父母”和心中的“自己”。
是儿时被父母不恰当对待的“体验”。是这体验,而不是这个人。
体验导致的情绪(如:委屈、悲伤、愤怒)不是被压抑在那里不动,而是一种流动的影响。
影响的是:处理问题能力被削弱了,从而导致痛苦。
影响的是功能,而不是那种压抑伴你长大,然后释放了就好了。
若想改变,修复的是情感体验,是漫长的探索和修通,而不是宣泄。
若真如此,心理治疗师都会失业。
所以,和现实的父母关系无论是断绝还是拥抱,都毫无意义。
· 04 ·
而更严重的,曲解了这句话,一夜之间发现自己不会做父母了。
就像我同学,学了很多育儿心理,参加了很多亲子课程,竟不会和孩子相处了。
所有问题都在反思,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很讽刺的。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话理解不深,就会变成一种暗示,暗示的结果是潜意识的控制,还会导致强烈自我攻击。
以下两种都值得你去反思:
第一,过度补偿。
认为从小被严格束缚,会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让孩子像你一样受苦了。
你很可能给孩子“过度自由”。
孩子想怎么做都支持,要什么都给,对规则约束十分敏感,比如奶奶的管教会让你非常不爽,站在孩子这边进行抵抗。
遇到孩子犯错也少有制止,觉得这是天性,是内心的绽放,还会赞美鼓励支持,慢慢的,孩子对规则纪律就不放在眼里。
许多孩子太过自由,变得任性盲目和自私,而你沾沾自喜,觉得他们是自由的、独立的、活出了自我。
活不出自我的是你,不是孩子。
这是另一种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长方向,只是为了补偿早年的缺失,你开心的并不是孩子的自由,而是感觉在孩子身上实现了你的自由。
不能把孩子放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看待,而是放在了自己缺失的价值体系中对待,这不是自由,是束缚。
在我看来,都属于“投射性报复”。
第二,过度自责。
曾看到一则统计,凡喜欢亲子教育的人,百分之九十都存在内疚和自责。
吼孩子一句、责骂一次、拍打一下,都让你后悔不已。
认为自己苛刻、暴力、冷漠,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也会过度承担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情绪,比如由于学业退步、和同学吵架、偶尔不去学校所引发的情绪。
会过度从自身寻找答案,认为自己罪大恶极,从而伤心难过,内疚自责。
我曾见过有位妈妈打了孩子一巴掌,然后把手腕割破鲜血直流,打120去了医院。
你是你,自责内疚也是你,别和孩子问题硬扯上关系。
其实,你承担的不是孩子的情绪,而是想象中父母的情绪,把孩子当做早年可怜的自己,是为了反转父母当年的冷酷。
这会加重孩子的内疚感,让他们觉得情绪不仅是自己的,还关系到妈妈。
你把自己看的太重要,又把孩子看的太虚弱,既高估了自己,又低估了孩子。
你在替谁受过呢?
· 05 ·
不管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人格要自己负责,不需要借用“孩子问题都是父母问题”把精力转向他人。
过度在意时候,不但失去了一部分自我功能,还在不知不觉影响和伴侣的关系。
一个家庭,核心是“夫妻关系”,而不是转向孩子和父母,那都属于隐形逃避。
正在避开主要矛盾,通过和孩子和父母和解,忽略和伴侣的亲密。
你也不需要背那么多黑锅,要相信大部分问题孩子会自行解决,不必承担诸多罪名,这样会很累,也很无辜。
你只是普普通通的妈妈,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会因为孩子犯错生气,因为孩子进步开心,也会因为孩子违规而惩罚他,这是很正常的,无需过度反思。
就算是心理咨询师、育儿专家,在自己家庭中也做不到完美。
不要专门训练对孩子的共情,对父母的接纳,对正常互动的过度探索,根本没必要。
几次打骂孩子不会让他成为人格障碍,管教和约束是正常的,只要一切以爱为背景,这都不是问题。
内疚和自责也很正常,别否定自己。
人生至此,在夹层中生活着实不易,最需要共情的应该是你本人。
*作者介绍:冰千里: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书写治疗,接受视频咨询,具体关注本公号冰千里点击子菜单。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