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反社会型人格,快跑!如何识别“身边的危险”?
派姐2020-08-065520
· 01 ·
最近一段时间,杭州来女士离奇失踪案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案件的真相一点点水落石出,来女士的丈夫许某某终于交代,7月5日凌晨,他趁来女士熟睡之际将其杀害,并残忍分尸抛弃。
从接到报警到锁定嫌疑人,这个过程中警方费了大力气寻找线索。由于许某善于伪装,且有着很强的反侦察意识,警方组织刑侦专家制定了周密的审讯策略,才让真相大白。世人在震惊之余,也不由得好奇,一个残忍杀妻分尸的罪犯,平时是怎样的人呢?事后,有记者专门赶到许某的老家浙江绍兴诸暨市安华镇球山村采访,从当地人口中却得到出人意料的回答。村民们描述印象中的许某某,“从不打架、吵架”“对人很客气”“很大气”“笑眯眯的”“村里没人说他不好”,说起许某涉嫌杀害妻子,村里人都说“不敢相信”“很意外”。
为什么一个人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他为什么能在血腥的凶案现场冷静地处理尸体?“反社会人格者”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知名的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玛莎·斯托特教授提出。她曾在著作中列举过一个典型案例:美国有个叫斯基普的孩子,家境优越,长得帅气又聪明伶俐,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斯基普却喜欢虐待小动物,他家别墅后面有个池塘,斯基普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捉青蛙,然后想尽办法虐杀它们,用木棍捅,用石头砸,甚至用鞭炮把它们炸得四分五裂。在成长的过程中,斯基普一直换着花样玩这样的危险游戏。长大后,从外表看,他成了标准的青年才俊,高富帅,他进了一家金融公司,利用超级的魅力和智商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内在,他是一个没有共情能力,不爱任何人,对任何人都没有情感依赖的人。所以,他把恐吓、威胁、欺诈等等各种下流手段用得炉火纯青。他选择了一个富翁的女儿作为妻子,并不是因为爱她,只是因为她有用。结婚后,他也依然花天酒地,有一次在办公室试图性侵自己的女秘书,遭到反抗,而他竟然扭断了人家的胳膊,毫无愧意。简而言之,反社会行为或者反社会人格,一般表现为一个人对做错事缺乏良知,被反常的心态所击倒的人格,致使他产生消极的行为模式。再举个更通俗点的例子,还记得《蝙蝠侠》中那个邪恶又魅力十足的”小丑“吗?
· 02 ·
在说“反社会人格”之前,我们可能需要了解一下“人格”的概念。
通俗来说,人格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个性”类似,是一个人本质的、有内部倾向性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动机、理想、价值观等)的总和。比如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通过交流和观察,你很快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温和、善解人意、有礼貌的人。同时,如果你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也和其他人的感受类似,且是长期存在的,那么这些特点,可以能够比较肯定地猜测就是由“人格”散发出来的。当然,这样的呈现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有伪装性的。比如,一个切切实实温和的人,他或许在几乎所有的场合下都很温和,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别人,会内疚和自责;但也有些看似“温和”的人,他在做错了事情或伤害他人之后,依然非常温和地说着无数的谎言,没有真正地感觉到难过或愧疚,那这样的类型,可能就要小心了。我的一位来访者在分手后曾一度深陷抑郁,她多次提起前男友的种种“矛盾之处”,比如:他会收留路边刚出生的小野猫,但养不了几天就对猫叫感到厌烦,大雨之夜把猫咪锁在露天阳台任其自生自灭;会对过马路的行人大声咒骂,只因对方在他开车转道时走得慢了些;而最让来访者感到后怕的是,前男友一边瞒着她多次嫖娼,一边却又对她温情脉脉,说着无数甜言蜜语……
我不敢断言来访者的前男友一定具有反社会人格,但是能够结束一段不够真诚的恋情,祝福她!虽然我们在生活里偶尔会遇到类似“反社会人格”的人或事,但事实上,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在精神科专科医院进行,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中,对于“反社会型人格人格障碍”的具体诊断标准是这样规定的:(虽然有了上述的诊断标准,但是医生们在进行诊断和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一对应而后下结论的,所以不要过于轻易地去对号入座噢!)
· 03 ·
反社会型人格是如何产生的呢?心理学的复杂之处就在于,我们难以下结论确定原因A或原因B就可以导致结果C的产生,目前也没有文献清楚地表述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产生的确切原因。基因或生物学因素,也被视为形成塑造人格的因素之一。举个例子,在某个家族当中,有类似性格的人比较容易重复出现。除了家族中或许存在着相似的养育环境外,也和人们的基因表达有着紧密关联。大脑的前额叶主要掌管人类的计划和执行功能。有研究表明,被诊断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们,他们大脑结构的相应部位和一般人有所不同。在学校学习过心理学的朋友们可能听过菲尼斯·盖奇(Phineas P. Gage)的故事。这位1823年生的美国小伙子,25岁那年在铁路爆破炸药时,手中的铁锹飞了出去,从左颧骨下方径直穿过了他的头颅。奇迹生还的他,却“性情大变”,原本彬彬有礼、工作高效的菲尼斯·盖奇,却变得待人粗鲁、无法制定和执行计划。大脑结构对人们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虽然把环境因素放在最后一条,但并不代表它无足轻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存在诸如大脑结构、基因这种看似无法改变的因素,环境因素才会显得格外重要。反社会型人格的出现,或许和这样一些情况有关:环境对孩子积极的行为缺乏支持和鼓励;孩子从小生长于较为破碎的家庭环境中(情感上的支离破碎或许更为关键),他们与他人(父母、朋友、家庭成员)建立强有力的情感关系时存在困难;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等。
· 04 ·
如果你想锻炼一下快速分辨“反社会人格”的能力,不妨看一下电影《坏种》。影片中塑造的女主角艾玛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反社会型人格。电影中的艾玛连续杀害了几个人,同学、老师、保姆、甚至包括亲生父亲,令人感到惊悚、脊背发凉。难以想象,一个9岁的小女孩,用天使的脸庞、迷人的笑容、冷静的举止、缜密的思维,残忍的手段,试图蒙骗所有人的眼睛。分析一下艾玛身上的反社会型人格特质——
《坏种》电影中的“萝莉”艾玛聪明、骄傲,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老道和深沉。宠爱她的姑姑,亲昵地唤她:小甜熊。房间里堆满了艾玛在学校获得的奖状、奖杯。反社会人格的人身上,拥有着一种特殊的光辉和魅力,让她们看上去比周围的人更加的有趣和迷人,也更具伪装性。
电影中的艾玛从不惹麻烦,但他推同学麦洛坠崖,用黄蜂窝害埃利斯老师车祸死亡,将保姆克洛伊反锁在屋里被大火烧死,迷惑邻居手刃亲爸。当成功的害死了前三个人后,艾玛爸爸找她谈话。艾玛委屈地觉得自己没有错。伤害麦洛被她轻描淡写地解释为:我推一下,他就摔下去了。艾玛所代表的反社会性人格,对于给别人的伤害,并没有任何愧疚。他们也许能分得清善恶,也许分不清善恶。但这些都并不影响他们的行为。我们在伤害别人之后,内心会有惊慌、恐惧或自责。可艾玛在将自己的同学麦洛推下悬崖后,依然镇定自若。甚至在影片开头,艾玛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用冷漠的声线,对爸爸说:外面喷水池里有只死猫。他们可能表现得没有任何情感依附,像一块寒冰。电影中的艾玛,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一遍遍地对着镜子练习微笑。表面上阿谀奉承,内心却在嘲讽别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照顾,也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在同学的葬礼上,艾玛表现得很悲伤。回到家之后就一反常态,用舌头怡然自得的吮吸着刀叉上的果酱,红得像极了人血。影片最后艾玛爸爸意识到,艾玛有个恐怖的灵魂,爱女心切的他,决定亲手将艾玛杀死,让她免于牢狱之苦。他将安眠药混入了艾玛的热巧克力,却不想早被艾玛发现并调换了;当艾玛用枪对着自己的爸爸,在终极的父女对抗,生命互博的交锋中,艾玛最终诱骗邻居杀死了爸爸。而她失去父亲后,居然对前来安慰自己的姑姑问道:我回家之后还能吃冰淇淋吗?这里,我也简单总结了几点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反社会人格”特点:我们不能说,某人符合上述清单的两、三条,他就是个“危险人物”。但是,希望大家可以意识到,我们对人的认识,是要综合判断和感受的。当你在和一个人的相处当中,隐隐地感觉“不对”时,不要过快地忽视它,尝试着去回溯、审视这种体验。尤其在亲密的关系里,很容易存在“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在关系里,这或许有助于我们去容忍对方的小缺点,但这样的风险就在于,我们可能会错失掉一些重要的信号。如果你发现对某个人的认识上,你的评价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很不一致,或者你发现他对待你和对待其他人很不相同,亦或者你发现,了解他的朋友圈、探询他的过去很有困难或是疑点重重(即可能存在掩饰和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