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一直为那些脾气暴躁的青少年和他们沮丧又焦虑不安的父母工作,那有时会使我感到烦恼,因此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收到了无数的求助,每个家长都会问这个问题:相信我,在我还是一个新手治疗师时,这是家庭治疗中最难解答的一个问题。
前一阵子,我发现了一个情况:即使经过几次治疗,但不管家长们怎么努力,很大一部分孩子仍然不会做出改变。他们来做心理治疗,还阅读书籍、博客上几乎所有的父母指南。“我还能做些什么?”我确实为他们担心。也许我需要更加努力,或者重新读一读我的指导书…但尽管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仍在让孩子遵守规则方面进展甚微——更糟糕的是,每次经历疲惫的治疗后,父母们都会变得更加沮丧。提供救命宝典的是我的督导师,同时我接受了关于“回归基础教育模式”的培训。事实证明,管教孩子的关键与告诉她/他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或者尽职尽责地每周带他们去咨询没有多大关系。开始改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围绕自己的童年向自己提出一系列问题。
· 02 ·
要成为好家长的一个残酷真相
我的督导师Reevah Simon(一位持证临床社会工作者)曾经告诉我,如果她必须在和孩子一起工作还是和父母一起工作之间做出选择,她会选择父母。“但这怎么能阻止肯在生物课上把书乱扔,或者在周末帮助萨拉戒烟呢?”我还是想知道这些。我很难为情地承认,我花了几年时间才将回归基础教育模式的原则融合进治疗中。唉,在经历了太多艰难的课程学习后,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无论你是一个新手家庭治疗师,还是一个处于困境中的父母,以下的心态转变都有助于改变现有的状况。
· 03 ·
家长建立长期有效规则的三个关键
首先父母必须愿意改变他们自己的行为,这样他们的孩子才能改变。
“纪律是帮助孩子愉快而有效地融入现实世界的结构。它是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基础。有效和积极的纪律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孩子实现的,而不仅仅是强迫他们服从。”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既温柔又有清晰的规则界限,孩子的行为往往会更好。对一些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明白,空洞的威胁在孩子九岁时可能起作用,但在十三岁时就不再起作用了。“如果你警告你的孩子说你要处罚他,但却并没有做到,那你对孩子来说就没有可信度,”作家雷克斯·福汉德博士说,“你就相当于是举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不要按我说的做!’”。另外,解决父母自身的童年创伤是必要的,特别是,如果他们致力于要用与自己成长方式相反的方法抚养他们的孩子。但不管动机如何,太溺爱或太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会让孩子有太多的控制权,或者难以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例如,爸爸妈妈不赞成莎拉和一些爱惹事的朋友在一起。然而,他们又并没有充分监管她的行踪,也没有经常检查她的东西里是否混有毒品。父母需要审视自己的童年,并思考他们的早期经历如何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方式。
许多成年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是多么根深蒂固。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深蒂固,而且常常是无意识的,所以强烈建议通过心理治疗来重新了解什么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养育方式。大多数人都知道,最好是用制定规则来约束不当的行为。然而,如果父母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禁止这些行为,或者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失望或被孩子讨厌,那么这些规则就站不住脚了。以下问题改编自《回归基础教育》,有助于家长们将各个问题点联系起来:
在一个要承受父母的咆哮和愤怒的家庭里长大,可能意味着要非常小心翼翼以避免惩罚。另外,尖叫和恐吓父母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赋予权力的感觉,因为这能让他们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察觉自己的愤怒,并处理你对规则制定后可能发生某事的恐惧,是解决养育问题的关键。此外,在“风暴”中保持冷静(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话)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类似放松、正念和冥想练习等来实现。如果你很难控制愤怒情绪,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父母们需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想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或者为什么自己没那么期望改变,更想直接强制执行规则)
另外还有一些类似的高度无意识的过程也需要被觉察。
接受成熟治疗师的帮助可能可以帮助家长自我洞察和获得支持,以适应冲突,并解决家庭中其他领域的问题。例如:
过度关注孩子的问题,意味着我不必再面对“我不想再继续这段婚姻”的现实。
当我们的儿子在学校打架被发现时,我可以不断责怪我的伴侣。毕竟,如果她的工作不那么忙,她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
我不会再花那么多时间来陪孩子了。要求他们每天晚上做作业意味着要监督他们,并会和他们为了学习的事吵起来。那我宁愿去做自己的事。
另外,父母们可能很少意识到不制定规则的额外好处。咨询师要告诉他们有是否制定规则的矛盾是正常的,再对他们面临的教养挑战给予共情和支持。一旦家长明白了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的技能,和这些技能如何不再起作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其改变的动力就会加强。学会用平静、充满爱而又坚定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一旦你做到了,你就会有一个行为端正、情绪稳定、自主的孩子。那些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的父母可能会说,“但是我什么都试过了,什么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