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32963
青春期孩子都有哪些“相对正常”的行为
5. 情绪波动。孩子学习压力, 父母的期望, 朋友同学间的"攀比", 友谊与爱情的挑战, 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 都会让他们的情绪展现出剧烈和频繁的波动。
6. 带有侵略的语言和行为。在他们情绪失控的时候, 会有冲动引发的侵略甚至暴力行为。如果父母不能给他们以理解和支持, 他们做为“社会食物链的最底层受压迫的还没有成熟的孩子"会做出过激的行为。长期, 经常和严重的这些行为甚至会发展出反社会性人格。
7. 容易冲动/喜欢冒险, 刺激的活动。他们对新奇事物和经历的好奇心, 会让他们尝试很多带有“时代特征”的行为, 比如毒品, 性行为等等。
8. 说谎或隐藏事实。很多也许是善意的谎言(white lie)。这是个非常不好把握尺度的话题。客观的说, 说谎也许是绝大多数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父母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适度的反应。
9. 与他人争论。现代孩子的“知识”远超出了父母一代, “争强好胜"的辩论有时成为他们“自大"或”建立自信“的一个必然途径。
10. 自私。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私行为, 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特定阶段, 他们在认知层面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主的特征。父母需要了解根据自私程度的不同, 给与合适的解读, 千万不要总是用成人的要求来衡量孩子。
11. 容易放弃。逆商和韧性的发展是需要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为依托的。因此在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韧性之前, 容易放弃是一种相对正常的行为。父母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宽容的环境, 在他们跌倒处把他们扶起来, 继续前进。
12. 对外在形象十分介意。异常行为: 因为关心外形, 而饮食失调或做其他危险的事情来改变其外表。比如女孩子常常会有饮食障碍症。
13. 不愿意/拒绝做家务。孩子的天性是玩, 尤其是在目前社交媒体, 游戏, 视频等高科技媒体的"狂轰乱炸和无处不在的“新时代环境下, 让孩子主动做家务恐怕是难上加难。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就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14. 与父母交流的减少 vs 与同龄伙伴/朋友交流增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父母就需要考虑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慢慢“退居二线"了。孩子的社交重心自然会向以朋友为主转变。这不是父母愿意还是不愿意的事情, 而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一种必然过程。
15. 做事优柔寡断。孩子从以依赖父母到自我独立去社会中生活的转型过程, 注定心中充满渴望, 犹豫, 兴奋与害怕的各种情绪。父母需要给予的是支持, 信心和鼓励。
16. 男女朋友关系/对性活动的好奇, 探索。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 性活动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由于人的社会属性, 又注定了在法律, 道德, 伦理的角度对亲密关系的“社会定位”。父母应该知道如何与孩子谈“性"这个话题, 而不是”谈性色变"。
常见青春期孩子的“非正常/不被认可”行为
偷东西。
学业突然急剧的下滑。往往意味着孩子在生活中突然遇到了什么困难, 影响了学业。
辱骂, 恐吓或威胁他人, 破坏性行为/暴力语言行为。如上面所说, 严重的超出正常尺度和频率的言语和行为可能提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长期焦虑, 愤怒或悲伤, 突然严重情绪变化。虽然正常的情绪波动和一过性的焦虑是正常的。但是长期严重的变化一定要引起父母的警觉, 早日寻求帮助。
痴迷于体重, 和/或饮食习惯的急剧变化。
从来很少或不参与朋友的社交活动。孩子可能更习惯于网络虚拟世界, 而不适应真实现实社会, 甚至引起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与危险/不适当的人交往。
饮酒吸烟, 喝醉或用毒品。在美国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很多孩子从初中就可以接触到毒品。父母千万不要指望学校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预防, 在孩子初中前就要跟孩子探讨这个话题。
彻夜不归。
违法的行为。
非正常的性活动。
不断争论, 哪怕很小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可能在情绪, 情感控制上缺乏认知层面的自控力。父母需要了解, 这个阶段孩子的管理大脑认知的部分尚未成熟。
公开挑衅和/或拒绝遵守规则。
过多的游戏和社交媒体。这是个普遍的时代性的问题, 请见以往的科普。
从事危险行为。
自残/自杀。很多女孩子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而"学会"自残, 或者用来发泄情绪, 或者获得"关注", 甚至用来"威胁"。
正常和不正常到底如何区别和定义? 是质的不同还是量的不同?是不是符合孩子们发展的成长阶段? 行为是不是影响他们的学习, 人际关系和生活?
是一过性的, 短期的, 还是长期的?
是否考虑到他们的心理, 生理发育阶段?
反应性(对特定环境, 情况, 人)的还是习惯性的。
这些行为是”质”的改变, 还是”不同程度”上正常行为的偏差?
父母应避免:
不合理的期望。(如学业, 藤校)。很多父母直到孩子长大才发现, 自家的孩子也就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而对另外一些家长, 当孩子心理健康出现严重问题时, 哪怕孩子是一个普通人都会成为一种奢望时, 才真正后悔在孩子小时候为什么没有重视孩子的心灵成长, 却"随波逐流"的只重视“狭义教育"。
不理解孩子, 在满足孩子需求方面缺乏同情心/同理心。父母对孩子的爱, 理解和无条件的支持是孩子永远的“最强大动力”。
使用伤害性语言, 体罚。有时会给孩子带来“永远的心灵创伤"。
压迫他们的能力和独立性。这样只会压抑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父母应该采取以下一些行为”帮助”的有效原则
规则太多会阻止孩子学习, 动力和进步, 对于自我克制力差的孩子, 规则太少没有效果。”认可”还是”不认可”,应该基于特定家庭环境, 父母孩子的认知, 性格, 并建立在孩子和父母探讨基础之上。
应该是合理的(Reasonable)。每个孩子, 父母和家庭动态关系都是不同的, 父母是对孩子最了解的, 因此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制定合理的预期和养育方式。
明确(Clear)。很多父母往往不停的"唠叨"和"教育"孩子, 岂不知孩子对于父母的"啰嗦"早已"脱敏化"了, 根本是不可能听进去的。所以对于那些特别"情绪化"的家长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做到与孩子明确, 开放和简洁的交流。
一致的(Consistent)。(夫妻之间的一致,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之间的一致)。父母如果不能对如何教育孩子达成一致, 孩子会产生更多的困惑。
积极正面的表达(Positive)。父母的人生态度会"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那父母是不是应该活出"积极的人生“呢?
征求孩子的意见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为基础 (Feedback opinions from children)。
规则实行中带有”灵活性”的长期坚持。能够做到这一点, 需要父母真正能够"超越自我", 其往往建立在对孩子短期和长期人生规划的客观与健康理解之上。
-End-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