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81719
为什么害怕被拒绝和否定?
好像被拒绝和否定,就意味着我不够好。如果做了一件事,就要受到表扬。如果没有反而得到了批评,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好而没有得到。
实际上自卑、焦虑和害怕后面,都有着这样一份控制,期待别人可以无条件按照自己所需满足自己的控制。
慢慢地去拨开这层面纱: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换句话说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别人否定了你。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否定你的这个人的问题。更或者是,这两个都有问题,而不只是你自己。
比如说:
我们遇到过太多喜欢盯着别人缺点而看不到优点的人,
也见过太多嘴里只有批评而较少有表扬的人。
他们对人、事、物的标准极高,一般的东西都入不了他们法眼。
所以,他们评价某部电影、某个作品,首先能看到这个作品的哪里不足,他们能迅速发现缺点并给予指出。
跟这样的人相处时也是一样,他们会觉得你做到做好的事情是应该的,一旦有任何事情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就会立刻指出或批评。
也有的人天生就不喜欢讨好,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经验构成了他们的爱好。在他们的情境里,他们喜欢的或者方便的,就接受。他们不喜欢的或者不方便的,就拒绝。
这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也和喜不喜欢你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你不在他的情境里,无法从他们的情境去理解他们的拒绝。
而且你还会用了一个“概括化”的机制成功的折磨了自己:
他在这件事上拒绝了我,我高度概括和上升到人格层次上:因为我这个人不好。
区分,拿回自己的标准来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和拒绝的时候自己就是不好了,那么这其中一定发生了两个微妙的过程:
你放弃了自己的标准,认同了他们的标准。
用他们的标准来看,你是不好的。
因为他们的标准那么高,那么和你不一样,他们的眼光容易看到不好而不容易看到好。
然后,你认同了他们的标准,并且来折磨了自己。
你觉得他们可以接受,就认为他们也会这样想。
你假设了他们的情境、背景和你一样,你觉得他们可以接受,就认为了他们也同样是合适接受的情境、背景。
可是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不停的切换自己的标准,尝试着认同他人的,你就总能找到否定。
解决方案,最好的就是:区分,拿回自己的标准来。
▌区分之一:理清他们的标准和你的标准
你可以是那个自己好坏的决定者。
你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你可以给自己肯定和认同。而不必用他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
你才是自己好坏的那个真正决定者,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旁观,并非决定。
▌区分之二:划分事和人
别人对你的拒绝或否定,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你不需要高度概括到人的好坏上来。他拒绝和否定你这件事,并不影响他喜不喜欢你这个人。
如果喜欢你,就要肯定你所有的事,接受你所有的事,那,你也太霸权主义了。
往深层里说,就是:你这么害怕拒绝,那么你接受你自己吗?
先否定了自己
才害怕别人否定
人们先抛弃了自己,才会害怕被拒绝。
人们内心有个深处的声音:我是不值得被肯定的,我是不值得被接受的。才这么害怕这些恐惧真的会发生,才会对现实发生这么反应激烈。
当我去呈现他们的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也会惊人的发现,他们那被否定的童年里有很多创伤。在长大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批评、指责、拒绝、否定。
那么习以为常的,当100件事都持续受到负面评价的时候,很自然就上升到了“我这个人不好”的层次上。他们即使做好了,也会被权威们找到不好的地方,然后被指出来否定。
权威们即使找不到可以否定的地方,也不会去表扬和肯定,只会很理所当然的就这样。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对否定和拒绝极其敏感,很自然触发他当年辛苦建立的保护机制:我被否定和拒绝,是因为我不好。
这是一种保护。因为一旦承认“我不好”,我就可以放弃努力了,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解释我为什么会被否定和拒绝。而一旦承认“我不好”,在沮丧的时候,心里也会升起一种踏实感。因为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太亲切了,太有安全感了。
可是你还是长大了,你还是得看清楚,你和所有人一样,不再是两级分化的好或者不好。你还是得认清这个事实:众生平等,没有好坏。
你可以事情没做好,可以事情被拒绝,但这和你好不好已经没有关系了。既然是事情上的事,你都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把它做好。这其实就是后天重新塑造自信和开朗的过程。
写在最后
自信,就是我允许自己被否定;
开朗,就是我允许自己被拒绝。
即使我被他人这样对待,
我依然看得清这个事实:
我可以拿回自己的标准,来欣赏我自己。
如果你想解决更多生活中的困扰,
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
如果你想更深入探索自己的行为模式,
专业的心理咨询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德瑞姆心理重磅推出
“99元心理咨询”
为想要自我成长的你
提供一场等同正价咨询的优惠服务
(点击图片 转跳原文)
参与该项目的心理咨询师,均通过德瑞姆系统培训与严格考核,具备专业的执业能力和从业资质认证。在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将以真诚的态度,倾听您的烦恼,帮助您梳理所遇到问题,并进行干预性的专业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