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教育:为孩子的心灵花园架设篱笆

边界,是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界限,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划定界限,规定范围。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存,首先面对的就是物理上的边界
比如:
受限于三维空间的束缚,我们无法回溯时间,穿越到过去或未来,这就是三维与四维之间的边界;
受限于光的传播速度,人类看到的太阳永远是八分钟前的模样,这是物理观察上的“边界”;
......
这些”边界“都是我们能够识别判断,并且形成共识的”边界“。
但有一种“边界”,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生活,但是很少在常规教育中普及,只能由个人在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形成。
在亲子关系中,也有“边界”,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这个概念。


一、家长与孩子的边界
冯老师在直播中提到,边界教育包括两种边界:一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边界;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边界。
而边界教育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边界、了解并维护自己 的边界,以及尊重他人的边界。
通常来说,亲子关系的冲突是指:养育与被养育,教育与被教育。
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自己养育子女而觉得自己处在更高的地位,理所应当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忽略自己与孩子间的边界,过度干涉了孩子的空间,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每个孩子自出生就拥有自己的心灵花园,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孩子建造更美的花园,搭建更好的边界,以及教会孩子如何呵护它们。
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建立边界如同给孩子的心灵花园架设篱笆
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打造一个茂盛的花园,也就是内心的丰盈,用爱和自由让孩子拥有一个开满鲜花、洒满阳光的花园。
如果家长没有适当的参与,任孩子自由生长,他的心灵花园可能会变得无序、杂乱无章,不仅影响内部的花园,也影响外部的边界。
但是家长也不能过度参与,用自己的认知干预孩子。如果过度参与,就会妨碍孩子的成长,他的花园很可能会停止发展,甚至变得贫瘠、荒芜。
二、如何建花园,再建边界
现在经常能够看到儿童或者青少年轻生的新闻,比如前段时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天津七连跳自杀惨案”。
关于轻生这个话题利用边界教育来解读,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个体的心灵花园不够完善,边界不清
当他们的边界被侵入时,没有可以支撑下去的理由,最终只能选择放弃。


1685950785767113.png


那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建设好心灵花园,寻找自己的边界呢?梁博士给出几个处理方法。
第一步,家长需要考虑的是,你给的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比如:孩子喜欢茉莉花,家长以自己的阅历认为,茉莉花难养护,花期短,而月季花易养护,年年开、月月开,虽然孩子内心不接受,但选择服从。
或许花园里的月季花确实盛开了,家长骄傲的赞叹:你瞧,多美。
也许会邀请朋友欣赏,大家赞不绝口。
但是孩子心里喜欢的仍然是茉莉花,漫漫人生路,月季花能否开到最后。     
孩子与父母早期的心灵花园是重叠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客体自我的出现,孩子会开始建立自己的花园。
一般来说,孩子会在2岁左右开始建立自己的花园,3岁时初具雏形,之后的成长岁月中,会一直继续建构自己的花园,不断去完善它,使花园变得美丽、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过度干预,导致孩子没有分化出自己的花园或者没有建构出完整的花园,就会变成所谓的“巨婴”、“妈宝”。
而如果孩子在建立花园的过程中,父母给予了太多的否定,经常将他与周围的孩子比较,认为其他孩子的花园更美,孩子就会慢慢地封闭自己的花园,将注意力转向欣赏别人的花园,没有自我认同感。
第二步,当孩子初建花园的概貌时,父母应该这样出招
1、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相信孩子的能力
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是容易的,但是相信孩子能建立好花园是不容易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要给孩子的就是尊重以及充分的信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相信孩子有能力建好自己的花园。
哪怕2岁播种、20岁才茂盛,也是孩子自己的节奏。
23I原则I haveI am I can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觉察到:我有什么,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比如:
我的花园里有花、草、石头、土壤,我是一个园丁,我能种活花草。
如果孩子没有3I,他的花园可能会逐渐荒芜,也很难找到自己的边界。
3、自由与规则
孩子的心既是“自由”的,也是需要“规则”的。
如同孩子可以自由的建造自己的花园,但是花园是有篱笆的,孩子只能在篱笆内的花园中建造花园。


三、没有边界的影响
梁博士特别提出——
边界可以分成四类:心里边界、行为边界、身体边界、财产边界。
1、心边界。
比如:孩子说口渴要喝水,妈妈说刚刚喝过水,怎么会口渴呢?
父母是以自己的感受评价孩子,孩子的感受不被理解,这就是心里感受的边界感没有得到尊重,被冒犯,父母没有帮孩子建立好心里的边界感。
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尊重别人的感受,会冷漠,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习得这种能力。
也有的父母在“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的舆论下,过分关注孩子,完全遵从孩子的感受,失去自己的边界。这将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父母。
所以,父母既不能只有自己的花园,也不能没有孩子的花园。
关于做情绪稳定的妈妈,是一个伪命题。
情绪是边界的表达,父母需要告诉孩子自己的边界,没有触及边界,温柔相待;冒犯边界,也会发脾气。
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边界,在郁闷的时候,告诉孩子自己需要独处。而不是错误地把问题归因给孩子,认为都是因为你,我才会变成现在这样,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会无端指责他人。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做法是:常稳定,短暂的不稳定。我们应该把良好的情绪用温润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脾气坏的妈妈,能把孩子养的很好;而脾气好的妈妈,却养不好孩子。
2、身体边界。
比如:别人摸孩子的手,孩子说讨厌被摸。
妈妈常说:“孩子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呀,人家是喜欢你,才摸你的手呀!”
这时的父母只是在照顾别人的感受,却忽视了孩子身体的边界。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时也照顾人际关系
可以对别人说:孩子不喜欢别人摸她的手,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旁边玩,给大家一个台阶下。
3、行为的边界感。
梁博士把行为的边界进行了厘清。
规则:1)人必须生活在地球,2)人不是独立的,3)人需要亲密关系
规则的边界:1)不伤害自己,2)不伤害他人,3)不影响社会。
孩子的行为触犯了规则的边界,父母就需要进行干预。因为父母作为监护人,需要为没有教育好孩子的后果买单。
比如:孩子天冷不穿衣服,冻感冒,伤害了自己,父母需要帮孩子看病、看护。
4、财产边界。
建立财产边界,是为了减少麻烦。
3岁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时期,社会我尚未形成,有“物权所有”意识。
这时期的孩子会分成两类:社交性孩子;内向型孩子。
通常,社交性孩子认为,人际关系比无权更重要,表现出乐于分享;内向型孩子认为,物权比人际重要,不愿意分享,会被看成是自私、不懂分享。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都学会分享,这种分享其实是一种“交换”,也是成熟的标志。
当交换可控时,感到舒适;当交换不可控时,感到难受。
最后
“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人类”,不只是一个热梗而已,它的确表达了我们对边界的需要,孩子也是一样。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边界。
为孩子的心灵花园架设篱笆,培养孩子的边界感,是在亲子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愿所有的家长都能掌握边界,不做没有边界感的父母。

德瑞姆心理学院院长冯耘老师和应用心理学博士梁芳老师,针对“父母与孩子的边界处理法”这个话题专门做了一场线上微课。

预约线上微课

1685951057813951.png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