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丨《小欢喜》刷屏:优秀如你,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引言:

人生的不欢喜,往往源自这个原因:

小时候觉得父母不是一般人,

长大了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

生娃之后觉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 01 ·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火了。


为什么?


网友给出的评价是:太真实了!


第一集有这么一个场景,


儿子方一凡突然被老师要求留级蹲班,


和母亲童文洁在车上发生如下对话:


“方一凡,你说你对得起我吗?


妈妈高三那年,妈妈怎么跟你讲的?


“物理93,数学92,化学91,


除了英语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别棒。


…………


有多真实呢?


我们尽管隔着屏幕,


却好像自己就是那个被怼的儿子,


感受着被妈妈碾压的恐惧。


还不算完,被碾压的尾声,


往往还有一段类似这样的感叹:


“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


“我随我爸呗。


“你也没随你爸啊,你爸也是学霸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同一类中国式家长也在“分享”同一种焦虑:


优秀如自己,突然发现,


自己的孩子是人群中最普通的。





 · 02 · 


关于中国式家长,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他们往往都有“两个孩子”,


一个是自己家的孩子,一个是“别人家的孩子”。


《小欢喜》中的几组家庭也没能逃出这个魔咒。


就拿方家来说,


作为一个“终极别人家的孩子”,


侄子林磊儿一出现,


就给了他们不小的震撼——


分班考试一举拿下年级第一,


与倒数第一的儿子方一凡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都在家里,


童文洁能怎么办?


她顺手抄起身边的杂志开始打儿子。


别笑,这就是很多孩子生活的真相,


就连网友都说:


饰演童文洁的海清太可怕了,


演得和我妈一模一样。


扎心吗?更扎心的是,


这“两个孩子”原本应该在彼此接触后建立关系,


却在中国式父母粗暴的对比中消磨了对彼此的印象,也消磨了对自己的期待。




 · 03 · 


家长为什么擅长简单粗暴的教育?


一位匿名网友也有同样的疑问:


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18岁,


母亲对我从小要求严格,


总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来要求我,


…………


很多时候我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做,


她就会打骂我,


对我进行语言暴力,


她告诉我她是爱我的,


有时候我会觉得是真的,


有时候又会觉得她根本不爱我,


她只爱她自己。


这位妈妈爱自己的女儿吗?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她一定认为女儿是完美的。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么:


父母为孩子牺牲一辈子,没有自我;


却无法容忍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所以她才会用超标的严格,


去扼杀孩子那份不完美的自我。


而这,恰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承认自己对孩子的陪伴不够,


承认补习班报得太少,


承认自己不够严厉……


就是不愿意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 04 · 


前几天看到一条热帖,


讲的是美国比较心理学家理查德所著的《正态曲线》一书,


书中指出人们的智力呈正态分布——


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极少极少,


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而聪明人的孩子大多也没那么聪明。


为什么这么说?


知乎数据帝@chenqin ,


曾用2014年CHIPs数据做过一个研究:


观察父母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的关系。


得到的结论是:


如果父母在考试上十分厉害,


处于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


那么在80%到90%的情况下,


自家小孩都是会比自己差。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父母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


子女能考上C9的概率只在一半左右。


无疑,现实的残酷就在于此——


总会有一个瞬间,


生活会帮你戳破父母的不一般,


帮你揭露自己的普通,


帮你承认孩子的不完美,甚至平庸。





 · 05 · 


其实,很多孩子并不天然是平庸的,


而是被父母的高期待钝化成平庸。


《小欢喜》中的宋倩乔英子母女,


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一上高三,乔英子就被告知:


必须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


不许玩乐高;


不许再去天文馆;


少和浑身“坏毛病”的爸爸接触……


我特别记得一个细节:


分班考试乔英子考了年级第二名,


回到家后却只敢告诉宋倩:我进快班了。


不料妈妈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绩,


一开始还和颜悦色,


在发现英子书包里的乐高后,


宋倩爆发了:都考第二了,


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里,


女儿就应该是第一。


但结果呢?乔英子开始逃课,成绩下滑。


看,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


直接钝化了他们对孩子成就的认知奖赏,


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没有向上的动力,


变平庸也就不足为奇了。




 · 06 · 


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到底应该维持在什么高度呢?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说过一句话:


60分万岁是一个好哲学。


当然,并不是说孩子只要考60分就万岁,


而是对于家长来说,


60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


好比高考,家长用100分的精力来找学区房、


陪读、给孩子报补习班,


结果孩子的成绩依然不尽人意,


自己也耗费了巨大成本。


所以,与其把大量时间金钱,


花在不能提升孩子能力的地方,


家长还不如事先想清楚,


哪些事情应该做到100分,


哪些事情只需要做到60分就够了。


就像《小欢喜》中的方一凡,


他对学习不敏感,却在艺术上有天赋,


父母又何必要让他把100分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要知道,抓不住关键,


越努力就对孩子伤害就越大。


只有正确的方向,


才值得孩子100分的努力。





 · 07 · 


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呢?


举个例子,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辆车,


父母会为他设立边界——


不能超速、不能闯红绿灯、必须系安全带等。


但一个最讨厌的副驾是什么?


是过程中喋喋不休指手画脚。


毕竟开车的不是你,


选择走哪条路,必须由孩子来判断。


如果他咨询你,你可以为他提供建议;


但如果你一直提供自觉正确的指导,


孩子恰恰最容易出现车祸——


一边开车,一边还得应付你。


甚至,有的孩子干脆就把车停在路边,


说:行了,你来开吧。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我想说的就是:


教育最大的智慧,是给予孩子信任。


中国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但常常并不信任他们。


而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恰是试着相信孩子,给他们试错的机会——


正确的方向,


往往是在无数次试错之后才能被找到的。





 · 08 · 


或许父母早该明白:


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


帮别人放羊为生。


一天,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


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


牧羊人: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过冬。


大儿子羡慕地说: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


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


小儿子也说:那样就不用放羊了!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


如果你们想飞,你们也会飞起来。


这两个孩子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他们发明了飞机。



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


让莱特兄弟感知到了幸福,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父亲的回答是不可能,


他们还能感知到以后更大的幸福吗?


答案谁也不知道。


或许真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才是最好的教育。


不妨,去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别让高期待钝化他们的感知力;


去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感知人生并不只有小别离,小哀愁,


还有无数的《小欢喜》。


再回到《小欢喜》,


宋倩霸道的掌控,


换来的是乔英子迟来的叛逆;


季父季母晚到的陪伴,


面临的是季洋洋外放的不羁;


方圆童文洁兼顾多方压力,


得到的方一凡持续的倒数。


面对孩子的成长烦恼


三组高考家庭又该如何重拾欢喜?


而身为父母的你


是否也能够体会剧中的焦虑?




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轨迹,


该承受的,该经历的,


都应有最完整的体验。


人生就是一个无限试错的过程,


无论是家长,或者孩子,


都要敢于向往,更要敢于欢喜。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缺少人才,


而是缺少能够从容面对世界的普通人。


重要的是,别落下人生一场场的小欢喜。


-END-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