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42860
“在你眼里,哭是好事吗?你自己想哭时,会放声哭还是尽量躲起来?
看见伴侣哭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会怎么做?
看见自家或别人家孩子哭时,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知道如何应对吗?”
1
“不许哭”根本是个人生谎言
曾经,我隔段时间就莫名其妙想哭,哭到不能自抑,最后沉沉睡去。第二天起来,眼睛肿变形,不好意思抬眼看人,更不好意思让人知道自己哭过。和陈先生谈恋爱时就这么爆发过,搞地他一头雾水、手足无措。回头去看,我的潜意识是排斥哭泣的,深深地觉得哭泣见不得人,是软弱的代名词,两个字:丢脸!
对哭泣的潜意识排斥不仅在我身上存在,更是社会性的。在女性身上如此,男性身上则更甚。而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无法忍受孩子哭的人更是不在少数。
先生就曾看到儿子哭,忍不住嗓门提高,教训道:“男孩子哭哭啼啼的,像话么,跟女孩子一样。”
我在学习了情商课和幸福课以后,开始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到不能自抑。哭泣背后的负向情绪积压是根本。在成长的过程中,负性情绪不被接纳,更从未被认定和识别,处在情绪里的自己很惶恐,很想不哭,又停不下来,更不知道如何应对。把这情景移到孩子身上,那就很好理解了。尤其是,如果哭的时候遭来了一顿痛骂,那惶恐之心岂不更甚。
去年10月,参加幸福实修课。一天上午做冥想,老师带领我们穿越回童年,我闭着眼,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的场景,记不清老师用温和的声音说了什么,只记得眼前浮现着出那个小小的我,爸爸、妈妈、弟弟,一家人在庭院里玩耍。身体里面倏的一颤,泪珠不自觉划落脸庞,紧接着,传来老师的声音:“我看见有同学有情绪。很好。你可以委屈可以流泪,眼泪很宝贵。”我突然回过神来,看见了自己深藏多年的委屈,看见了强力压制自己脆弱一面、奋不顾身想要出人头地那背后的不流畅,原来流泪可以是件好事。
那么,哭到底对身体是好还是坏?
来看一看,知乎网友的现身说法。
再来看看科学研究怎么说。
心理学家克皮尔曾将137人分为健康组和患病组。患病组是溃疡病和结肠炎的患者,这是两种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疾病。结果发现,健康组哭的次数比患病组多,而哭后自我感觉较哭前好许多。
另一个关于受伤老鼠的实验则是将老鼠分成两组,一组能流泪、另一组泪腺被摘除,无法流泪。实验结果显示,能流泪的那组老鼠,伤口愈合更快,伤好后肤色饱满,精神面貌好。而被摘泪腺的那组老鼠,不但伤口开始扩散愈合缓慢,皮肤也失去弹性,变得枯萎松弛。
除去自然状态下眼睛里含有的泪水,流泪可以分两类:反射性流泪和情感性流泪。当我们的眼睛受到意外伤害,或接触到股刺激性气体的时候,比如切洋葱,眼睛涌出的是反射性泪水。情感性泪水则是因为沮丧或悲哀流出的泪水,就是我们哭泣时流出的泪水。情感性流泪含有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乳铁蛋白、β-溶素等具防卫功能的化学物质,能抑制细菌生长。分泌眼泪还会促进细胞正常新陈代谢,不让其形成肿瘤。
研究发现,人们因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哭泣时,这些有害的化学成分便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有效地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浓度,缓解了紧张情绪。人在哭泣时,情绪强度一般会降低40%。这解释了为什么哭后感觉比哭前要好了许多。
原来,哭真的有这么多好处:减少患溃疡病、结肠炎、高血压、肿瘤等患病的可能性;缓解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居然还自带美颜功能......
耳边不禁回想起华仔的歌(不好意思暴露年龄了),惊叹于华仔亲手写作的歌词,背后居然渗透着心理学的朴素真理。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尝尝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
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
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痛哭一回”
2
和哭泣相比,哭不出来更让人担忧
人之所以要哭,是因为身心受到了创伤与刺激,哭是一种宣泄与抚慰,是正常的心理表现。若强制不哭,受伤的心灵得不到自身的抚慰,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损害。
心理咨询师董如峰老师曾在他的情绪课《如何做一个情绪成熟的人》上,举过例子,他的一个女性朋友工作压力大,但无法排解,结果冒了满脸痘。负面情绪没有渠道排解时,便会在身体上体现出来。
在我们家,爸爸爱哭,妈妈不爱哭。小时候,爸爸和妈妈吵架,哭的那个人会是爸爸。而事实上,妈妈用坚强的外表包裹了一颗无法流淌的脆弱的心,她无法排解的负向情绪不断地攻击着她的身体,与乳腺、甲状腺等疾病断断续续地纠缠了几十年。
壹心理的一篇文章《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抑郁》里,提到心理学家曾奇峰讲过的一个例子。
一群学员在讨论案例报告时,听到悲惨的事,大家情绪低落,有人开始哭,而其中一人却放声大笑,让人恨不得揍他一顿。督导老师解释说,大笑的人是因为别人的情感没有进入到他内心,他把这些情感隔离了。
所谓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悲伤过于巨大,它干脆把所有的情绪感受都挡在外面,无论悲伤、快乐。例子中笑的人或许是也有过类似经历,如果卸下防备,可能会是哭地最厉害的。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
“一个人之所以患上抑郁症,
往往不是因为过度悲伤,
而恰恰是拒绝了悲伤。”
3
真实的情绪流淌,
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在你我听在线激情课时,创始人Amy分享说到她创业低谷的故事。一次活动后,所有人都离开了,只剩下她一个默默地收拾东西。跟大家说再见的时候,她特别难过,难以抑制的悲伤。我虽记不清她的原话,但那种孤单受挫、仿佛被全世界都抛弃的状态,我却能感同身受,眼泪也跟着下来了。
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你的难过我也有,你的痛苦我能理解,人与人之间最强烈最深层的链接,莫过于此。
Connie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谈到母亲去世的事,难以自抑,用略带哽咽的声音继续上课,并没有让我们看轻她,或是觉得她控制不好情绪,相反,我觉得Connie老师很真实、很可爱、很善良、很重感情。那一瞬间的链接如此紧密,仿佛是一位至亲。
每个人都会经历失去,心爱的东西、心爱的人、名和利、甚至身体的某一部分,或重或轻。这样的失去背后必然是或大或小的悲伤,这样的悲伤是对我们的保护,请接纳它的流淌。也请相信它是一则信号,终将帮助我们寻找到新的生命意义。
4
看到有人难过,请练习这样回应:
“想哭就哭吧,我陪着你。”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遗作《爱哭鬼小隼》里,小隼生活的年代,军人势力羽翼渐丰,“男孩子不可以哭”的观点流行全国。而偏偏小隼是个爱哭鬼。小隼讨厌自己是个爱哭鬼。有一次,幼儿园里喜爱的桑村老师要离开,欢送会上小隼看到女孩子在眼前哭泣的刹那间,他也忍不住流淌泪水了。其他小朋友可没少嘲笑他。
妈妈问:“欢送会上有没有小朋友哭啊?”
小隼说:“嗯。女孩子嘛!”
妈妈温柔地说:“小隼,真正悲伤的时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
后来,妈妈告诉他,弟弟小明两岁时生病夭折了。那时,妈妈伤心不已地哭泣,小隼也跟着一起号啕大哭。妈妈每天在佛龛前一边流泪一边不停地唱安魂歌,每逢此时,小隼总是陪伴在妈妈身边,和妈妈一起哭泣,模仿着妈妈唱安魂歌。妈妈因此也得到了莫大的心灵安慰。
从那以后,小隼再也不那么介意自己爱哭这件事了。
妈妈的回应,给了小隼一个流淌悲伤的通道。进一步的沟通帮助小隼找到了他爱哭背后的可能原因。小隼后来还是仍旧爱哭,但是他在面对别的孩子的嘲笑时,会为自己说话了,因为他知道他的爱哭背后藏着一份和弟弟小明的深深的情感链接。
关于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里提到三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给情绪命名;
第二句:“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
第三句:“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
若你们和开头的我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没有面对的能力,无论是妈妈、爸爸、奶奶、爷爷、外公、外婆、阿姨,请也这样面对孩子的情绪,不要有其他的话语,亲测有效。
愿我们,无论男女,伤心难过痛苦时,都可以自由流淌眼泪。
愿我们流淌泪水后,可以更加勇敢笃定地前行。
也愿你我的生活里,需要流淌眼泪的时候永远大大地少于开怀大笑的时候!!!
此文献给最爱的妈妈:泪水很宝贵,想哭就哭吧。祝福您健康!永远爱您!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