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推卸责任,了解“受害者心理”,让他们学会主动承担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世界上每个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大后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想要他们成才就要从小关注,但是往往很多父母都会以此为借口,在小的时候放纵对孩子的管教。
 
认为他们年龄小,长大了再教育更容易。
 
这样的教育思想会造成,孩子即便是犯了错误,家长只会轻松的说一句:“他还小,等长大了再说”。
 
这样一句很随意的话,使孩子无论犯了什么错误都被轻易地原谅。
 
看似简单的一句,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回答。


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同时也无形中帮孩子推卸了责任,形成了“受害者心理”。




 · 01 · 

孩子经常推卸责任,

有“受害者心理”的原因

 
父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
 
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也会造成孩子推卸责任的坏习惯,所以家长不容忽视。

 

第一:模仿家长,受家长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

如果父母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孩子就会受到其影响,缺乏责任心,不懂得承担。
 

第二:家长溺爱,无底线满足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父母总是无底线地满足,缺乏原则。
 
对于孩子提出的需求,家长从不拒绝。
 
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去做,有求必应。
 
这样的方式则会造成孩子强烈的依赖感,最终什么事情都不上心,缺乏责任感。
 

第三:缺乏自信

 

自信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
 
如果孩子缺乏自信,则会影响其责任感,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尝试。
 
一旦尝试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自信则会推卸责任,找他人的原因,而从不关注自己的问题。

 

第四:逃避责罚

 

孩子喜欢逃避责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逃避父母的责罚。
 
很多时候孩子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是错的,由于自控力欠缺,还是会去做。
 
最后当需要承担后果时,则会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找借口,推卸责任。




 · 02 · 

什么是“受害者心理”?

 

有诸多原因造成孩子的缺乏责任心,推卸责任的行为。
 
了解“受害者心理”,找到正确应对好方法。

“受害者心理”具体指的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心理状态。
 
当出现问题或者挫折时,会把原因纠结在其他问题上,不会想到自己的问题,

而是错误地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这样的心理造成孩子不愿意承担,推卸责任的行为。


第一:“受害者心理”的具体特征

 

孩子喜欢推卸责任,总是用“受害者心理”来给自己找借口。

“受害者心理”有哪些特征呢?了解后利于发现其表现。

 

特征一:过分放大问题

 

孩子总是喜欢把小问题无限放大。
 
即便是一件小事、一个小问题,在他们眼中都会变成一件大事。

内心会因此充满恐慌,这种恐慌会让自己的觉得无力承担。

 

特征二:觉得自己无力面对

 

孩子因为受到“受害者心理”的影响,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觉得自己缺乏应对的能力,没有能力去解决,会表现得很软弱,缺乏自信。

 

特征三:沉浸在负面情绪,不愿意解决

 

“受害者心理”会使孩子特别容易进入受伤的状态,他们内心经常出现的情绪都是负面和消极的。
 
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则会选择“投降”,或者放弃,不去想办法解决和处理,一味地逃避。




第二:“受害者心理”的表现形式

 

了解了“受害者心理”的特征,不要着急下定论。

其实这种特征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会在孩子身上用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

 

首先,渴望被他人关注和同情

 

中国有句老话"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小孩子语言表达欠缺,哭闹成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只要一哭闹父母便会关注。
 
而哭闹的行为有的时候则是为了逃避责任,博取父母的同情和关注。
 
一旦家长对于孩子的哭闹心软了,会无形中加大孩子推卸责任的行为,让孩子渴望被同情的心理越来越强烈。

 

其次,经常抱怨

 

生活中家长总是能够听到孩子这样说:“我都已经很努力了,都怪他们不等我”、“不是我的问题,都是我的玩具太少了”。
 
这些抱怨的话,虽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其实也是一种推卸责任,一种“受害者心理”。
 
他们的抱怨不会找自己原因,只会用抱怨的方式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

 

最后,推卸责任

 

孩子喜欢推卸责任,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这是"受害者心理"最明显的表现。
 
其根源是为了逃避惩罚和承担后果。

于是他们便会用各种理由为自己推脱责任。


家长如何引导有“受害者心理”的孩子

 

面对“受害者心理”的孩子,家长不要只有同情。

除了同情还应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变得有担当。

 

第一步,正确认识错误,教会孩子承担

 

家长想要孩子改变推卸责任的行为,减少“受害者心理”,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错误。
 
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要过于在意对错,即便是犯了错误也要学会承担。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只注重结果,盲目的批评,而是要关注错误的过程和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梳理。
 
才能让孩子懂得犯错并不可怕,这样才能有勇气承担,而不是因为恐惧而逃避责罚。

第二步,做好陪伴,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家长在生活中要关系和谐,和他们做朋友。
 
做好陪伴,给予孩子稳定充分的爱。
 
当他们渴望关注的时候,及时关注和支持,不要在孩子渴望被关注和理解的时候,只是敷衍。
 
只有满足孩子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内心充满能量,变得自信和有担当。



第三步,及时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的信心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都不要一味地否定和指责孩子。

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可以让他们收获自信。

树立乐观的心态而减少抱怨。
 
总而言之,孩子推卸责任,总是用"受害者心理"去逃避问题,这样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及早发现,科学应对。
 
和他们共情做朋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错误,学会自己解决。

满足内心的安全感,培养其自信力,才能让孩子学会担当,有责任。



-End-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