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丨儿子3岁了,还在摸乳房,捏耳朵,依恋布娃娃......这位妈妈的做法太对了!


 ·  01  · 


“儿子3岁了,还在摸乳房!”


周末,我和闺蜜正在咖啡馆聊天。


她3岁的儿子突然跑过来,二话不说,就把手伸进闺蜜衣服里。


闺蜜的脸顿时一红。看我有些吃惊,就苦恼地说:


“这孩子,自从断奶后,就多了些怪癖。没事就喜欢摸胸,我要是不准,就大哭大闹。


我给他读了很多性教育绘本,道理也讲了一大堆,可他就是不改,我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这可怎么办?”



看着闺蜜一脸苦恼的样子,我想起英国儿科专家Danald.W.Winnicott讲过的一段话: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处于“完全自恋期”,他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甚至可以主宰世界,进而理所应当地认为妈妈是自己的,乳房也是自己的……


而断奶后,孩子必须从“完全依恋”走向独立,他们“救世主”的想法被切断,一时适应不过来,就会开始寻找“过渡性客体”。


而摸乳房、摸脸、摸耳垂……就成为了孩子寻找到的“过渡性客体”。


他们将依靠这些“客体”,完成自己和母亲的第一次分离。


所以这些让大人苦恼的小癖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


 ·  02  · 


要不要戒?


有很多妈妈,对孩子摸胸的行为都困扰不已,急切的想要帮孩子戒掉。


可是,如果妈妈没有搞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可能会伤害了孩子。


《幸福是一条温暖的毛毯》里的小男孩莱纳斯,有一条非常喜欢的毛毯。


哪怕毛毯破了,潮了,莱昂斯依旧爱不释手。


他有多喜欢那条毛毯,身边的人就有多希望他戒掉它。




为了让莱昂斯戒掉毛毯,姐姐恐吓他,不断地像唐僧一样提醒莱纳斯,一周后外婆要来拿走他的毛毯。


甚至还把毛毯锁起来,不管莱纳斯如何哀求她也不还。


被强制戒掉毛毯的莱纳斯痛苦极了,他质问小伙伴们:


我迷恋的只是一条毛毯而已,这有错吗?


其实,对孩子来说,世界是陌生的,是充满不安全感的,他们需要一些“替代品”来帮他们适应成长带来的“阵痛”,需要时间去适应跟妈妈的“亲子分离”。


就像莱纳斯一样,他依恋毛毯,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不时的空缺。


孩子喜欢摸胸,摸脸,摸耳垂,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就像Danald.W.Winnicott所说的那样: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成长的代价。


很多时候,孩子的“怪癖”里,可能藏着对妈妈的不舍,也可能藏着对妈妈的爱。


强行帮孩子戒掉,孩子的内心会更加空洞,他们会通过选择其他的方式来发泄,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


急于求成反而得不偿失。




 ·  03  · 


什么时候一定要帮孩子戒掉?


那么我们该何时帮孩子戒掉呢?



1.当孩子过度依赖的时候



前几天,同事找我诉苦:


“儿子都四岁多了,还是喜欢摸胸。


带他跟朋友聚餐,一不留神,他就把手从领口伸进去摸一把,一制止他,他就开始哭闹,不停地往你身上蹭,一只手抱住你脖子,另一只手想尽办法钻空子摸。


最让我尴尬不已的是,最近孩子把手伸向了别人。”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选择一种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式,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孩子把这种习惯形成“路径依赖”,不分时间、场合、不分人群


那么,这就已经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是成长的问题。


家长必须及时介入,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不对的行为。



2.当妈妈感觉特别不舒服的时候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妈妈的求助帖:


孩子断奶后,就喜欢摸着奶睡,有时还喜欢用手捏奶头,很是别扭。


最忍受不了的是,孩子一夜要醒好几次,只要一醒,就非要摸着奶才能再次入睡。


妈妈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被迫醒来好几次,时间一长,真的是身心疲惫。


我们常说,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妈妈一味委屈自己,放任或隐忍孩子的行为,不仅不能帮孩子改掉坏习惯,还会让自己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妈妈的情绪越来越差,孩子也无法健康成长。


所以,如果妈妈“受够了”,就应该赶紧帮孩子戒断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  04  · 


如何戒掉?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或好笑,或尴尬,但只要用对方法,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想要帮孩子戒掉“怪癖”,不妨试试以下几种办法:



1. 大人也要“心理断乳“



闺蜜小的时候,没吃过母乳。


带着这种遗憾,闺蜜一直告诉自己,她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直到孩子2岁,闺蜜才给自己的孩子断奶。


断奶后,孩子一直不适应,看见乳房,就想亲一亲,摸一摸。闺蜜一次次心软,一次次妥协,总觉得都不让吃奶了,再不让摸一摸是不是太残忍了。


心理学家 Margaret S. Mahler认为:宝宝 2~6 个月的时候,亲子之间会有一个正常的共生期。


6 个月至 2 岁期间,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什么都想自己来,他们开始会爬、会走,会自己吃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亲子关系就开始进入分离期。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该做好与孩子“心理分离”的准备,把他当成一个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独立个体来看待。




只有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我们才能看到,并尊重亲子关系的边界。


孩子吃奶的时候,乳房是他的饭碗,他对乳房有依恋很正常。


但孩子不吃奶了,就会渐渐意识到这个边界。


如果妈妈不够坚定,在孩子试探这个边界的时候于心不忍,就会模糊了孩子的认知,日后困扰不断。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妈妈首先要“心狠”,不能通过给孩子“小恩小惠”的方式,来争取孩子的爱。



2. 明确界限



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证明:3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知“性”了,而3-5岁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


强行跟孩子明确界限,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

不当孩子的面换衣服,不露出乳房;

当孩子想要摸胸的时候,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很不舒服,你不喜欢他这样;


2岁起,孩子就已经可以听懂大人的话。如果我们提前在孩子的脑海中,树立自己身体的边界,也会有助于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身体意向。




3. 寻找替代物



每个孩子适应戒断的过程都不一样。


有些孩子适合简单粗暴激进型,说不许摸就不许摸,孩子哭一阵子,一看大人意志坚定,也就认命了。


但有些孩子,需要先用温柔的方式过渡一段时间。


比如,借用安抚物,安抚巾来替代。


或者尝试抱着孩子,多和孩子做一些睡前游戏,提高陪伴的质量,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确认,妈妈是爱我的,妈妈不会离开我,孩子就会充满安全感地戒掉“小癖好”。



就像武志红老师所说的那样:


当妈妈把爱多次传达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慢慢领悟到:母爱不同于乳房、毯子、或者其他,母爱是无形的,并会一直存在。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 End -

*作者:夏天,教师,新手宝妈。怀着一颗对文字敬畏的心,写让你我舒服的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德瑞姆心理”公众号

姓名
电话
所选校区
省市
所选课程